群臣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依旧不依不饶。一位翰林学士膝行向前几步,抬起头,眼中满是恳切与固执:“殿下,话虽如此,但孔家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之功不可磨灭。自汉以来,历经数朝,衍圣公府始终为弘扬圣教不遗余力。若因孔讷一人之罪,便要断绝千年传承,实在是让天下读书人心寒呐。殿下,还望您能以大局为重,收回除爵之命。”
紧接着,一位御史也大声说道:“殿下,衍圣公府与天下读书人的联系千丝万缕,骤然除爵,恐引发士林动荡。如今大明正处太平,需以安抚人心为主,还请殿下三思而后行啊!”
随着这两人话音落下,跪地的文官们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殿下三思”的恳请声此起彼伏。
朱雄英面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怒色,他猛地提高音量,盖过众人的声音:“你们口口声声说大局,说安抚人心,可罔顾律法,偏袒孔家,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大局?这就能安抚人心?若律法不能公正执行,何以服众?何以治国?”
他扫视着众人,目光如炬:“你们这些饱读诗书之人,难道不明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孔讷造反,是对大明江山、对天下百姓的背叛,这样的罪行若不严惩,谈何圣教?谈何教化?”
见朱雄英态度坚决,吏部尚书咬了咬牙,再次说道:“殿下,孔家毕竟与寻常家族不同,此事若处理不当,恐影响我大明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殿下,还请再斟酌斟酌,或许可对孔家稍作惩戒,但保留衍圣公之位,以稳人心呐。”
朱雄英怒极反笑:“好一个孔家与寻常家族不同!难道就因为他们传承千年,就可以凌驾于律法之上?就可以对谋逆大罪轻描淡写?你们这般维护孔家,究竟是为了天下,还是为了你们自己心中那点私心?”
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文官们低着头,不敢与朱雄英对视。
朱元璋在殿内静静地听着这一切,对于朱雄英说的“太平盛世天下是达官贵人的天下,国将不国的时候,天下又成老百姓的了?国家兴盛分红的时候,匹夫无份,国家危难需要救难时,匹夫有责,这他妈的是什么狗屁道理!”以及“天下是天下之人的天下”这些内容陷入了沉思。
他回想起自己一路从草莽崛起,披荆斩棘打下大明江山,靠的正是无数普通百姓的支持与追随。那些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民众,那些为了大明开疆拓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普通士卒,他们才是大明得以建立的根基。
可如今,朝堂之上这些大臣,却在为了一个犯下谋逆大罪家族的特权而争执不休,只看重孔家千年传承的影响力,却忽视了律法的公正与天下百姓的期望。朱雄英所言虽显稚嫩,却如一把利刃,直直地刺中了当下朝堂的弊病。
朱元璋深知,一个王朝若想长治久安,绝不能让世家大族的特权凌驾于律法之上,更不能让百姓寒心。否则,即便眼前看似太平,实则已在内部埋下了祸根。
他缓缓睁开双眼,目光中透着威严与果决。看向朱雄英,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欣慰,这个孙儿年纪虽小,却能有如此见识与气魄,实在难得。
随后,朱元璋站起身来,缓缓走向殿外,嘴里喃喃道,“这坏人还是我老头子来作吧。”
朱元璋刚要进殿就听到朱雄英淡淡的说:“我本来计划,除爵衍圣公一脉,朝堂可以新设关于文官的爵位。可惜呀......”。
众文官听到内容以后眼珠子都红了,“什么,什么,什么,文官的爵位?”内心想,“去他娘的衍圣公,老子自己封爵,有你衍圣公什么事!”
一时间,原本还固执坚持保留衍圣公位的文官们,心思瞬间活络起来。翰林学士率先反应过来,急切地说道:“殿下,若真有新设文官爵位的机会,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只是不知殿下心中对此爵位有何设想,又该如何选拔受封之人?”
其他文官也纷纷附和,刚刚还凝重僵持的气氛,此刻因为“文官爵位”这几个字,变得热切而躁动。
朱雄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略带嘲讽的笑意,扫视着这群态度转变极快的文官,缓缓说道:“本殿下本打算,在衍圣公除爵之后,新设‘崇文伯’之位,此爵位专为尊崇儒家、弘扬文化之人而设。受封者将主持天下文庙祭祀,负责选拔优秀学子,还可参与礼部诸多重要事务,其地位尊崇,俸禄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