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想做商君,靠山无疑还是软了一些。
一道政令从设计之初到严丝合缝地执行,再到落实基层推行,本就充满坎坷与挑战。
人的思维、理解与贪念、特权思想等等,
更是加重了种种政策的执行难度与力度。”
“回顾王安石在鄞县的治理经历,
当年他曾公开反对上级增加百姓税负、悬赏揭发私盐贩卖的荒谬政策,
是因为他意识到其中的制度风险,认为长此以往,会助长诬告谋利,败坏社会的风气。
后来保守派推行的守旧法也证明,悬赏告发在北宋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奏效。
王安石的思想是超前的,他早已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才是解决财政困境的根本之道。
然而,他的傲慢、孤高,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成为了他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在鄞县任职时,
王安石便常常公开反对上级政令,甚至选择性执行或直接拒绝。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
当他成为宰相时,下级官员竟然也效仿他的做法,公开反对变法,这成了熙宁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历史的悲剧色彩。
而他最受后人诟病原因之一,是他启用了‘小人’作为变法的骨干。
其实从王安石的履历来看,很难说他不重视德才。
他提出的科举取士方案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一脉相承,而范仲淹也被他尊为一世之师。
启用小人,实属无奈之举,或说是他过度自信的表现。
在与司马光的对话中,
司马光质疑王安石为何任用小人担任要职,
王安石解释称变法之初,朝中重臣支持者寥寥,原官员不肯出力,因此选用有才之人,待变法成功后再驱逐小人。
可司马光却说:小人一旦掌权,便难以再放权。
吃进肚子里的肥肉,谁愿意轻易吐出来?
这也是老夫前面所说的,王安石太过‘天真’,轻视了‘人性’的原因之一。”
“王安石遭到诟病的原因,还有与启用小人出于同一动机的‘排除异己’。
除了司马光,
被誉为百余年第一天才的苏轼,也成了王安石打压的对象。
苏轼与王安石的争斗被视为君子之争,
王安石曾在乌台诗案中救了苏轼,却又极力阻止苏轼接近皇帝。
这种任官规则,最终为投机分子提供了捷径,变法派内部四分五裂,互相倾轧,成为王安石身后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