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秒,王烨皱眉并且迟疑了瞬间,随后在众多领导们的注视下说道:
“重启歼-9?”
“虽然我对于歼-9这个项目并不太了解。”
“但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项目应该是六十年代末提出来,在70年时正式立项的吧?”
“从项目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有十五年时间左右,那时候的设计指标和设计方向,应该难以满足我们现在的作战需求了吧?”
“再加上后续的研发,还需要不少时间啊!”
从王烨的声音中不难听得出来,王烨对于重启歼-9这个项目充满了质疑,而原因也正如王烨所言,这個东西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可能已经落伍了。
虽然王烨表示自己不太了解歼-9,但那是基于现如今这个时空这个时间点,自己正常的认知说的,事实上王烨对于歼-9这个项目非常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王烨比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了解歼-9这个项目。
而歼-9项目的起源,其实可以推到二十年前。
那时候北方局势紧张,战争的压力直接拉满了,各种反制手段纷纷上马,用来对抗这种战争威胁。
陆军方面,开始疯狂爆兵生产坦克,大量的59坦克被生产制造了出来,哪怕时过境迁到了现如今的83年,哪怕在这些年对外支援出去不少,哪怕这两年红星联合体已经帮忙处理掉了不少老59坦克,但是现在的部队里面,依然装备有大量的59坦克。
在这些老59坦克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早期的存货,车龄已经达到了七八年乃至是十几年之久,如果不是装甲部队的战士们尽心尽力的保养,再加上日常的训练强度比较低,估计早就趴窝变废铁了。
而空军方面,当然就是战斗机。
但是那时候国内最先进的战斗机,是仿造米格-21而来的歼-7战斗机,很明显无法满足这样的作战需求,如此情况下,国内就急需一款高空高速性能强大,机体尺寸较大航程足够远,并且具有较好的对空雷达,可以有效拦截敌方战略轰战机的战斗机。
但那个时候国内科研基础薄弱,生产能力低下,所以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最终,经过当时国内的航空科研巨头,位于辽沈市的601研究所决策,决定分两条腿来走路,也就是分别立项两个战斗机项目。
第一个项目,是基础,是保底。
具体的内容大致可以描述为:以目前已经熟练掌握了生产技术的歼-7为蓝本,继续跨越式的升级,比如从单发改为双方,比如增加飞机尺寸,研制一款高空高速性能优秀,可以长时间滞空,有效拦截敌方战略轰炸机的战斗机。
这个项目,后来诞生了歼-8战斗机。
并且为了确保这个项目绝对可以做到万无一失的保底,这个项目由当时国内航空技术最强的601研究所亲自操刀,同时由同样位于辽沈市的国营112飞机制造厂协助,后来的601所和112厂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经过一系列的改制之后,在几十年后也被网友调侃为“沈霍伊”。
第二个项目,则是一种“预研”,一种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