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次军议时发生的陕北之争,三人对于皇帝骇人听闻的言论,已经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
虽然时间隔得太近,尚无法验证皇帝所说之言的真假,但想必也差不了多远。
大明王朝已经存在了两百五十五年,按照过往的王朝规律,已经接近三百年循环期,他们虽然无法体会陕北连续大旱后易子而食的惨景,但佃农与贱户的穷困,他们是见过的。
“启奏陛下,不知该要我们如何做?”徐光启很早之前就跟皇帝探讨过王朝三百年宿命的问题,加上上次军议上被皇帝的点醒,徐光启的责任感在三人中更强。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答道:“解决温饱问题,顾名思义就是解决百姓们的取暖与吃饭问题,取暖的方法除了提供廉价的蜂窝煤之外,还应有廉价的棉衣与棉被。
而吃饭的问题,除了继续大力推广新作物的种植面积外,还应想办法提高土地的肥力与耕作效率!”
徐光启略作思考后答道:“回陛下,棉花倒是好解决,但包棉花的布料却是是个大问题,农民可以自己种棉花,但却很难自己纺纱织布。
至于新作物的推广,臣会让工部继续加大对西北陕西、甘肃、归化与山西等地的推广。
另外,格物院与工部屯田司得出了人畜粪便结合枯草树叶沤肥后,肥力能够取得极大提升的办法。
并且,因漠南蒙古得以收复,除了能提供充足的马匹与羊毛羊肉外,还有数量庞大的耕牛,能大大改善耕地的速度与深度,臣会优先低价租借给西北百姓使用!”
朱由校接着徐光启的话说道:“耕牛可以调一些去西北,但西北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大旱,西北大旱的话,意味着黄河上游的降雨稀少,从而影响着黄河的水量,进而影响下游的河南、直隶与山东、江北的灌溉。
所以,户部在迁徙移民的时候,除了陕北,也要适当照顾无地或少地的河南之民,可沿黄河、涡水、颖水、汉江乘船出长江,在松江府等地改乘海船前往吕宋!”
没想到皇帝对大明各地的山川河流与气候变化如此熟悉,李长庚与毕自严两人自愧不如,所以选择坐在一旁保持了沉默。
而这种时候,他们则开始羡慕起了徐光启的博闻强识,能够熟练应对皇帝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