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被皇帝搞怕了的官员们

对于徐光启的发问,朱由校只做片刻思考,便直接答道:“格物院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自然归格物院所有,但内部也要对那些在该发明创造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额外的丰厚奖励,前提是这些专利能给格物院带来大量的专利授权费。对于徐先生提到的新式火器,为了保密,自然不能申请专利!”

“是,陛下,臣明白了,但若有他国人员偷了在大明注册成功的专利,该如何处置?”徐光启继续问道。

对于徐光启提出的问题,朱由校不得不严肃地答道:“对于徐先生的问题,一要加强各布政司提学官与礼部祠祭司的保密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对他们泄密或将专利据为己有的处罚力度,二是有未经授权而使用大明专利的他国人员或叛逃大明的人,那就要看大明的军队能打到哪了!”

众人听完皇帝的话,周身不由得感到一股寒意,这才想起眼前的皇帝可是个狠角色,就因为史家逃到了广南国避难,就要组建几万大军前去攻打广南国。

又因大弗朗机人十好几年前联合吕宋土着掠杀在吕宋讨生活的汉人,就决定派大觉前去报仇,现在不仅击败了大弗朗机的舰队,还把他们在吕宋的老巢给围得个水泄不通,一副不死不休的样子。

至于经常劫掠大明的建奴与蒙古人,皇帝更是从还没登基开始,就着手布局反击之事,不到三年的时间,先将迅速壮大的建奴再次赶回了深山老林,并且遇人便杀,后将蹦跶得很欢的虎墩兔与右翼两个卜失兔干到了大漠及雪域。

二月初五的军议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想着怎么进一步剿灭他们。

而内部反叛的势力也没什么好下场,兖州闻香教起义在平定后被前山东巡抚在兖州大搞京观,不管战死的男女老少还是投降的俘虏,一律被斩首后拿去筑了京观,真不知道这是赵彦的个人行为,还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

与山东兖州的闻香教妖人下场相比,西南叛乱的土司下场也好不了多少,那个被皇帝连续提拔多次的洪承畴,杀俘与筑京观同赵彦比起来,丝毫不遑多让。

两人不同的是,赵彦因妖人在山东作乱被罢官归家了,而洪承畴不但啥事都没有,反而官越做越高,按照现在的督抚新规,这个万历四十四年的二甲进士,在不到八年的时间内,在三十而立的年纪就做到了从二品的封疆大吏。

这升官速度,不让人羡慕嫉妒恨,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人家能入皇帝法眼,而且还能连续立下大功,羡慕嫉妒恨也没用,只能干瞪眼。

谁让这大明朝是老朱家的,谁让洪承畴有真本事,说不定过不了几年人家就能入阁辅政了。

其实这也怪不了朱由校对洪承畴的偏爱,实在是朱由校刚上台的时候,大明内外一团乱麻,几场决定大明国运的战事接踵而来,而大明朝在万历皇帝这个摆烂达人的几十年懒政下,朝廷与地方超过一半的官员空缺,再加上他的那个便宜老爹刚上台就起复了一大批只会打嘴炮的所谓东林群贤。

所以,当时没人可用的朱由校,不得不起复他记得的几个明末能力很强但年龄却还很年轻的官员。

至于为何将洪承畴派去西南镇压土司叛乱,实在是朱由校不敢将洪承畴放到辽东,万一不小心被建奴给俘虏了,这妥妥的是给他最大的敌人送去一个能文能武还十分了解大明现状的统帅。

而年龄差不多的孙传庭,就不会发生洪承畴过于惜命的问题,若他被建奴抓获,只会选择自杀殉国。

而另一位差不多同一时期的陈奇瑜,心太软,万一老毛病犯了,关键时刻搞什么诏安,让这些叛乱的土司跑了,朱由校到时候杀他不是不杀他也不是,而且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与钱粮来追剿叛匪。

接下来的时间,朱由校又回答了一些不同官员问的一些不同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在场的绝大多数人总算弄明白了专利到底是何物,以及《专利法》的价值与意义。

最终在觊觎内廷的各项专利与专利能带来的巨大利益驱使下,在场参与讨论的官员们基本同意了专利法这件事情的落地,并给大理寺定了草拟《专利法》的具体时间,那就是三月十五日要见到初稿,并于五月初一日正式开始施行。

而专利法议案的通过,代表着隆武四年二月初二当天的年度会议正式结束,而朱由校一如既往地没有给这些参会的官员留膳,让他们各回各家自己解决吃饭的问题。

不是朱由校舍不得这一餐晚膳,而是他这个皇帝与臣子们一起吃饭,臣子们不自在,他自己也不自在,干脆各吃各的,图个自在。

在这些官员各自返家后不久,关于年度会议的一些内容也迅速地在京城的高品官员间传播了开来,其中前往毕自严家中拜访的官员数量突然间比往日多了许多,其中以山东籍官员最多。

对于这些前来拜访自己官员的目的,毕自严十分十分清楚是因为什么,在圣旨还没下来之前,他自然不敢轻易接见任何同僚,而圣旨下来之后,在办完升迁宴,也要尽量少见同僚,尤其是自己同乡,他可清楚记得自己的前几任大学士都是因为明目张胆地结党营私落得个惨淡下场。

在让自己的兄弟出面婉拒这些前来拜访的同僚后,毕自严回到了自己的书房开始认真思考着今天的会议内容,以及今后入阁后该如何辅政,同时如何完成皇帝定下的年度目标,当然还有户部与税部的官员人选。

其他参与年度会议的官员家门口,同样聚了不少前来打探消息的中低品同僚,但他们都深知会议内容保密的要诀,在简单婉拒一番后,才摆脱了这些求见的同僚。

其实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的自觉与高尚,而是实在是被自己的皇帝搞怕了,生怕自己做了什么犯忌讳的言行举止被传到了皇帝的耳中,那可就不妙了。

当然,该传的消息,他们还是会传的,只不过不是这种大张旗鼓的接见,而是派信得过的兄弟子侄亲口相传,至于书信,他们是不敢轻易送出去的,连续几场牵连甚广的大案,把他们彻底给搞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