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瑞典人只顾着围攻圣彼得堡,尚未占领俄国人控制下的库尔兰公国,为俄国的对外贸易留下了一道小小的窗口。
于是,为了筹措战争经费,俄国政府便积极组织内陆腹地的粮食、木材和毛皮,转道运往库尔兰,以期能换取急需的作战物资。
据悉,齐国远征舰队已聚集于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开始封锁和阻断英格兰人的对外贸易,以迫使其屈服。
而善于钻营的尼德兰商人立刻填补了英格兰人的空缺,大量商船驶入波罗的海,为瑞典和俄国两个交战国输送急需的各类物资,大发战争财。
要知道,早在彼得一世期间,为了摆脱尼德兰商业资本的控制,并打造圣彼得堡的航运中心和经济中心地位,彼得一世开始将俄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从白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转移到波罗的海的圣彼得堡,还为此制定了较为优惠的关税政策。
尼德兰商人对俄国强制将贸易中心转移到圣彼得堡的政策非常不满,因此拒绝前往圣彼得堡进行贸易。彼得一世于是采取强制措施将对外贸易转移至圣彼得堡地区。1710年做出规定禁止通过阿尔汉格尔斯克出口谷物,1713年又规定,禁止将皮革运往阿尔汉格尔斯克,只准运往圣彼得堡,后又将其扩展到鱼子酱、树脂、造船木材等商品。
这种强制性措施引起了许多外国商人的不满,尤其是早就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建立起垄断地位的荷兰商人,他们固守阿尔汉格尔斯克,迟迟不愿前往圣彼得堡进行贸易,试图以其优势的商业地位,迫使俄国人改变主意。
而英格兰人囿于瑞典苛刻的贸易限制措施,转而将目光瞄向俄国。于是,英格兰商人非常明智地将自己的贸易转向圣彼得堡地区,从而使俄英贸易稳步发展起来,并逐步将尼德兰人的商业势力排除俄国市场。在1710年,就有12艘英国船抵达圣彼得堡,171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1艘,在齐英战争爆发前,则有超过40艘商船到访圣彼得堡。从1710年到1725年,俄国向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从12万英镑增加到37万英镑,成为俄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如今,借着战争的爆发,尼德兰商人高调归来,趁机夺占俄国的贸易市场。当然了,因为是战争期间,尼德兰人运来的各种物资价格稍稍高了一点,而对俄国人需要出口的粮食、木材和毛皮,则又相应的压了压价,狠狠地薅了一把俄国人的羊毛。
这个时候,除了尼德兰人,还有谁敢自由地航行至波罗的海?
“这欧洲诸国本来就纷争不断,而齐国又强势介入,如此这般,整个欧洲大陆的局势怕是更为波云诡谲,难以琢磨了。”崔祖尧披着一件狐皮裘衣,戴着一顶名贵的貂皮毡帽,站在码头边,看着白茫茫一片的伏尔加河,长叹一声,“也不知,到了明后年,这罗刹人会不会如约朝准噶尔发起进攻。”
“若是能在罗刹人的武力压制下,将那个土尔扈特部策反,停止对准噶尔汗国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那也算是帮了大忙。”白承彬缩着手,呼出一口白气,明显对这酷寒的天气有些不适应。
作为交换,俄国人承诺会对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施压,阻止他们对准噶尔部的相应支持,而秦国使团则派了两名鸿胪寺官员带着俄国使者前往高加索,帮他们牵线联系当地的齐国人,以促成双方停战谈和。
至于能不能成事,秦国使团也不敢保证。毕竟那里的齐国军方将领来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可以直接拒绝秦国人的“掺和”。
或者,人家直接不搭理你。你们秦国连乌拉尔山都没摸到,哪有资格来管高加索地区的闲事!
白承彬甩了甩脑袋,懒得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准备乘坐马车返回城中。嗯,还是躲在温暖的馆舍中,烤着碳火,喝点小酒,那才是冬日打发时间的最佳方式。而不是像那些苦哈哈的罗刹民夫那般,在这酷寒天气里做牛做马,劳碌不停。
奶奶的,听说这里的冬天能冻死牛羊,跟漠北和辽东差不多的气候,委实不是人待的地方。就这破地方,还是罗刹人的膏腴之地,锦绣河山!
这么冷的天,罗刹人的官府和贵族地主仍旧像驱使牲口一样,征发治下的百姓清扫道路积雪,运输物资,砍伐木头,照应牲口,修缮官厅库房。
许多百姓穿着单薄的麻衣或者未经过多处理的兽皮,手脚和脸上被冻得通红,鼻涕拖得老长,在监工的皮鞭和棍棒下,艰难地劳作着。
也许,这个寒冷的冬天,会有许多贫困的百姓无声无息地死在某个工地,或者一处牲口棚。
“大学士,你说要是这个冬天,在准噶尔的地界也是这般寒冷,或者落下几场暴雪,让那些蒙古鞑子都冻死在草原上,那该多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