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刚想出的新招,二弟就眼巴巴等着用呢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2393 字 2个月前

另一种,是铜质包银的,而且会用上曹贼都模仿不了的方法来镀,确保其他人无法仿造。这种才是主要大量铸造的,因为实际耗银很少,可以极大增加民间钱币的总值。”

诸葛瑾见到刘备,就先简明扼要把重点说了。

纯银币没什么好解释的,确实需要发行一些,但不用量太大。这主要是因为汉朝原本并不把银作为流通货币,民间对于银价缺乏概念。

所以需要一批宣传用途的锚定物,作为宣传,让士民把心理价位锚定起来。

秦朝和西汉的时候,金银比价一度也有过官方定值,当时大约是一比四,但实际上民间从来没执行过,也没有这个流通环境。

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朝人喜欢墓葬里埋马蹄金,导致东汉存世黄金的规模比西汉还少了,所以东汉时黄金对比银和铜,都有一波实际上的升值。

比如西汉时一金折抵万钱,到了东汉桓灵,已经涨到了一金折抵一万六七千钱左右。黄金等于是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增值了三分之二。

相比之下,汉朝人用白银陪葬的比例低些,而且白银的冶炼技术,是随着时代发展一起发展的,不像黄金天然就是单质存在,不需要冶炼,所以白银的总数相对于黄金增长显然更快。如果东汉还有金银比价的话,实际上估计也跌到一比五到一比六了。

而后世到了明清,金银比价基本上是一比十了,晚清更是跟国际接轨,一比十二到十四。这也是冶银技术进步导致的,更是扶桑和美洲白银不断流入的结果。

所以,诸葛瑾在充分调研、也跟刘巴商议复核后,最终审慎决定,把如今的金银比价,宣布为一比五。

原本要维持这个比价,是挺难做到的。

但因为如今大汉大部分的白银冶炼都握在刘备阵营手中,诸葛瑾可以动用那笔“储备白银”来做调蓄。

市面上银多了就放出去慢一点,银少了涨起来就放快一点,这样就好宏观上调控住比价。反正他也没打算真放出去多少量,就当是“纪念币”了。

按照如今黄金一金折抵一万七千多钱的“汇率”,金银比价暂定一比五的话,白银大约能折抵三千五百钱左右。

同时,银币工艺相对简单,只是靠着原材料的真材实料值钱,所以也不怕伪造,反正敌人要伪造,也得实打实拿出那么多贵金属来。

当然,诸葛瑾让人铸造的银币,也没打算真用纯银,那也是做不到的,质地太软了,还容易发黑。

一般也就学后世的银元,搞九成的银、混百分之七的铜和百分之三的铅锌混合物,反正有现成的经验借鉴干嘛不借鉴。(古代铸银币,都会掺杂入少量铅锌矿冶炼产物,以提升硬度。到了晚清和民初,就不再加铅,直接用锌和镍。但是古代冶金技术难以单独提纯锌,所以古代连黄铜都是铜和铅锌混合的。)

而且诸葛瑾有把握确保铸造出来的银币看起来更加闪亮美观一些,有了九成银做底子,货币本身价值是不用担心的。金属配方如果微调了,颜色还容易变化。

所以只要诸葛瑾严格保密配比,就能再多加一道防伪安全保障。就算其他势力想伪造,也容易因为配比有差异而被看出来。

……

刘备听诸葛瑾解释了九成银币的好处后,也是颇感好奇,便问诸葛瑾有没有做出样品实物看一下。

诸葛瑾显然是有备而来,拍了拍手,就示意门外的侍从端着一个盘子走了进来。

刘巴快步上前,帮着侍从揭开托盘上盖着的蜀锦,便露出了下面一层银灿灿的银币。

这些银币铸造简单,只有配方比例需要保密,所以生产起来很快,只要有足够的银子库存就能生产。

刘备拿起几枚托在手心反复端详,不时频频点头,显然对此物很满意。看着看着,他又忽然想起一问,便随口问道:

“依你之意,这批钱币也是不急着向民间投放的,只是用来让百姓认可银币的价值。那么,当以何种手段,来进行最初的推广呢?就怕风声大了,流出去太多。风声小了,又起不到效果。”

诸葛瑾对此也是胸有成竹,直接报答案:“主公可以近期与一些文武心腹协商,表示去年汉中之战结束后,因破曹之功,一时下发赏赐众多,以致民间铜钱短缺。

主公本着仁政惠民之心,愿意以新铸银币向去年蓄钱较多的功臣置换。愿意上缴铜钱换取银币酬勋的,前多少人或者多少金额,还可以给予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