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不仅年少成名,而且自身确实有才能,在担任博士期间,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众人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并能针对性的提出意见,不仅因此得到了同侪的一致赞许,而且博得了汉文帝的欣赏,从而得以被破格提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被提拔为了太中大夫。
不过,也正是由于贾谊太过年轻,缺乏施政经验,导致他虽然常常有独到见解,但考虑事务往往不够全面,在制定一些政策时,通常只考虑了实行之后能够取得的成效,但并未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至于其自身显得太过锋芒毕露。
例如贾谊提出的礼制改革,作为一个刚刚入仕不久的臣子,敢于挑战历史遗留问题,确实勇气可嘉,且礼制改革的确对于树立皇帝权威有所帮助,但这个策略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其中提到的“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甚至极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汉以来,由于大力推行军功爵制,朝中功勋老臣多以战功封爵,且绝大多数都是泥腿子出身,他们不修礼法,注重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哪怕是在朝会、祭祀这种庄严时刻,这些功臣宿将也难以做到尊卑有序,动辄吵成一团,甚至拳脚相加。
贾谊提出的“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固然能够形成道德伦理约束机制,但对于这些功勋宿将来说,这无疑成为了限制自己行为的枷锁,在当初“君弱臣强”的局面下,此议立即便遭到了周勃、灌婴等人的强烈反对,结果非但无法予以推行,反而使他自己成为了功勋老臣的眼中钉。
更为关键的是,贾谊的主张太过操切,汉文帝若完全更定汉制、重修礼制,势必要自上而下掀起一场全国性的“革新”。这般激进的主张,显然与新帝刚刚即位、急于求稳的形势不符。
因此,即使贾谊提出的很多政策都极有建设性,但由于其缺乏施政经验,再加上年少轻狂急于求成,以及先秦纵横家夸饰文风的影响,言辞往往有意夸大社会危机之意,以求引起君王的关注,从而为自己赢得大展宏图的机会,这导致他提出的很多政策往往不合时宜。正因如此,汉文帝虽然欣赏他的才干,但却始终未将其放在重要职能部门,对于他的很多建议也只是部分采纳,更多予以了回绝。
汉文帝四年(前177年)十二月,丞相灌婴去世。正月,汉文帝任命御史大夫张苍为丞相。张苍是河南郡阳武县人,秦时曾任御史大夫,后来因罪逃亡,再后来又跟随刘邦西进灭秦,西汉立国后历任常山太守、代相、赵相等职,后入朝为计相,为西汉制定历法和度量衡,校正《九章算术》,获封北平侯。高后八年(前180年),张苍出任御史大夫,并与周勃等人迎立汉文帝。
张苍虽然也是开国功侯出身,但因其早年曾师从儒家大师荀子,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十分谦恭,与那些居功自傲的开国元勋形成了鲜明对比。纵使对汉文帝有拥立之功,但他仍然十分重视君臣之礼,对汉文帝始终恭恭敬敬。在开国功臣逐渐凋零的情况下,张苍已是少有的仍然在世的开国老臣,由他继任丞相,倒也顺理成章。
张苍升任丞相后,汉文帝本想征召河东郡郡守季布接任御史大夫一职,后因季布极为勇武,且喜好喝酒而放弃,最终选择了任命“围”为御史大夫,可惜的是史料对于“围”并无过多介绍。
趁着朝廷的这次人事变动,汉文帝原本也想将贾谊提拔为公卿,然而贾谊早已被功勋老臣们视为眼中钉,汉文帝此议一出,便立即遭到了这些老臣们的强烈反对。
彼时,功勋大臣们在朝中的势力已经急剧萎缩,甚至就连身家性命都时刻遭受威胁,他们自然不愿再让贾谊这种深受文帝宠信,又致力于限制功勋大臣权势的大臣再位居高位,因此这些老臣纷纷上书,以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为由强烈反对贾谊位居公卿。
汉文帝见贾谊已经引起众怒,为了缓和朝中矛盾,便将贾谊外放为了长沙王太傅,前往长沙国辅佐长沙王吴着。此举既是为了保护贾谊,防止他持续受到大臣们排挤攻击,也是为了锻炼贾谊的施政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