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将军元乂,他是胡太后的妹夫。因为这层关系,他得到了胡太后的宠信,然后就变得骄傲自满起来,整个人都飘飘然不知所以了。
而元怿为人正直,看到元乂这般张狂的模样,时常会出面抑制他,不让他太过放肆,以免做出更多危害朝纲之事。比如说,在元乂想要凭借权势,谋取私利的时候,元怿会站出来加以阻拦。当元乂妄图插手一些不该他过问的政务时,元怿也会义正言辞地制止。就这样,两人之间慢慢的就结下了梁子。
当然,因为元怿手大掌握着北魏朝廷很大的权力。所以,他的决定能影响到很多人的政治仕途。元怿又是一个正直的人,眼中容不下沙子。也因此,得罪了很多朝臣。
当时,卫将军、仪同三司的宦官刘腾,可谓是权势熏天,其影响力不仅在宫廷内部根深蒂固,甚至在朝廷之外也有着呼风唤雨的能力。
吏部的官员们,为了能够攀附刘腾这棵大树,获取自身的利益与晋升机会,纷纷绞尽脑汁地讨好他。
于是,他们上奏朝廷,极力奏请让刘腾之弟,担任郡守一职。然而,刘腾之弟实则是一个资质平庸、能力欠佳之人,根本无法胜任郡守这一重要职务。
对此,正直的元怿,坚决表示不同意。他深知郡守一职关系重大,需要有真才实学和高尚品德之人担当,绝不能因为权宦的关系而随意委任。正是因为元怿的这一坚持,刘腾与元怿之间,就此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还有那龙骧府长史宋维,原本是因元怿的举荐,才得以晋升为通直郎。但宋维此人,品行不端,为人浮薄无行,毫无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
胡太后的妹夫元乂,看准了宋维的这一弱点,便以丰厚的利益对其加以诱惑。在利益的驱使下,宋维毫无骨气地选择了投靠元乂。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他竟然捏造事实,状告元怿与都尉韩文殊父子,图谋叛逆。这种诬告,不仅是对元怿等人的恶意中伤,更是对朝廷纲纪和公正的严重践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权力斗争和勾心斗角的现象,在封建王朝中屡见不鲜。在那个等级森严、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环境下,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利益和权力,往往不择手段,人性的丑恶在其中暴露无遗。
三方势力的推动之下,胡太后只能对这个事件进行审查。当时,胡太后在收到关于元怿的诬告之后,一时之间被各种言论所左右,冲动之下将元怿幽禁在了门下省进行严格的审查。
在审查的过程中,相关官员们仔细地调查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过一番详尽而深入的核实,最终确定元怿是清白无辜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谋逆之罪。于是,胡太后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策,当即下令将元怿无罪释放。
与此同时,胡太后对于诬告元怿的宋维怒不可遏,决定严惩不贷,准备将其处死,以正朝纲,彰显法律的公正与威严。
就在此时,妹夫元乂却站了出来,对胡太后进言道:“太后娘娘,倘若今日杀了宋维,恐怕日后万一再有他人谋逆,众人便会心生畏惧,无人再敢前来告状了。” 元乂的这番言论看似有理,实则暗藏私心。胡太后听了元乂的话后,陷入了沉思。经过一番权衡利弊,胡太后最终改变了主意,遂将宋维免去死罪。但仍对其予以重罚,将其贬为昌平郡守。
元怿自打被释放出来以后,就一刻也没闲着。他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大街小巷,四处打听,用心收集着各种各样忠烈之士的感人事迹。为了能将这些事迹完整地记录下来,他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最终撰写完成了多达足足二十卷的《显忠录》。他这么做,无非是想通过这本书,明明白白地向众人展现,自己坚定不移的忠诚之心。
然而,时间过去了一段日子之后。胡太后的妹夫元乂,内心依然无法平静,始终惴惴不安。他一想到元怿可能会因为之前的种种纠葛,而找自己秋后算账,就整日里提心吊胆,吃不好也睡不好。
在这种极度的恐惧和担忧之下,元乂的心思,变得越发歹毒。于是,他找到刘腾,两人凑在一起,密谋策划着如何才能彻底除掉元怿,以绝后患。
经过两人的合谋,一场政治运动即将在北魏的朝堂上演。而在这个阶段,有些倦怠朝政的胡太后,就要因为自己的用人不当,而陷入一场政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