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冯太后的独断和孝文帝的钦佩,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既对北魏的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冯太后权力再大,能力再强,她也控制不了作为一个常人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生老病死。公元490 年九月,平城的太和殿中,弥漫着沉重的气氛。北魏的实际掌权人冯太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四十九岁。
孝文帝悲痛欲绝,他的内心仿佛被撕裂成无数碎片。连续五天时间里,他滴水未进,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对冯氏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他目光空洞,仿佛失去了生命的灵魂,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为了表达对冯氏的深切敬意和怀念,孝文帝赐予她至高无上的谥号,文明太皇太后。这个谥号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对她一生功绩和品德的高度赞誉。她的智慧、善良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最后,孝文帝将冯太后安葬在永固陵,这座陵墓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部,成为了她安息的地方。永固陵的建造精巧而庄重,它见证了冯太后的辉煌一生,也成为了后人缅怀她的圣地。
葬礼的当天,孝文帝于午时返回宫中,径直前往鉴玄殿祭奠冯太后。他面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哀思。
站在祖母的灵前,孝文帝下诏说道:“太后德高望重,她的离去让我悲痛欲绝。若仅遵照太后的遗旨,将丧礼从简办理,我实难抒发内心深沉的哀伤;然而,若完全依礼大办,又恐有违太后丧事从简的遗愿。在这两难之间,我反复思量,最终决定以情为重,适当违背太后遗愿,将丧礼办得隆重一些。”
接着,孝文帝又下诏,规定陵墓的规模:“按照过往礼制,墓穴内室面积一丈,外部土层的厚度仅能遮盖住墓室。如此规格,实难满足我作为孝子对太后的一片孝心。因此,墓穴外室的面积可增至二丈,坟墓的边长不得超过三十多步。但如今,太后的陵墓,需供万世景仰,故将陵墓的边长增至六十步。虽有负于太后遗愿,我却也无可奈何,心中悲痛万分。至于墓室的大小、棺椁的质朴简约,不设置陪葬物品,甚至素丝帐帷坐缛、瓷器、瓦器等皆不放置,这些都谨遵太后遗愿。然而,既有遵从亦有违背,或许会遭不明事理之人怪罪。”
孝文帝深知,棺椁与墓室,是太后安息之所,应当完全遵照太后遗愿,从俭从简。而其余之事,虽有违太后旨意,却能更好地寄托哀思。
此时,大臣高闾、游明根等人纷纷进谏,请求按照冯太后金册遗旨,办理丧事。但孝文帝心意已决,他坚持将坟陵拓宽六十步。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太后的尊重,更是身为国君应有的威仪。
事实上,孝文帝的这一决定并非出于私欲,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他希望通过此举,向世人展示太后的崇高地位与节俭美德,同时也表明自己对太后的深切怀念与敬意。尽管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但他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
于是,孝文帝将自己的决定,广泛告知远近百姓与各级官员,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他要让世人知道,太后的节俭之德将永远被铭记,而自己违背太后遗旨的过失,也将成为后世子孙的警示。
在举行卒哭礼时,孝文帝仍然坚持穿着大丧的丧服,他的左右侍臣们也纷纷效仿。而三公以下的朝廷大臣们,则改穿一周年祭礼时所穿的白绢制成的丧服。至于七品以下的官员们,他们则全部脱下了丧服,改穿平常的官服。
随后,举行了纎祭之礼,将冯氏的灵位,供奉在太和殿。此时,公卿以下的各级官员们,才开始处理政务。孝文帝因过度哀伤而身体日渐消瘦,为了表示对冯氏的深切哀悼,他不仅不食酒肉,还三年不与后妃同房。他的这份深情,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孝文帝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孝顺和恭敬,在永固陵东北方向大约一里的地方,精心为自己打造了寿宫。他希望在死后能够埋葬在这里,永远陪伴他敬爱的祖母。
然而,后来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他改变了计划,将洛阳瀍水以西的北邙阪确定为皇家的陵寝之地。于是,原本的方山虚宫也被改称为“万年堂”,寓意着皇室的长治久安和永恒不朽。这个决定不仅显示了孝文帝对祖母的深厚情感,也寄托了孝文帝对皇室传承和江山永固的美好愿望。这样的举动,不仅体现了孝文帝的孝道,更展示了他作为一位英明君主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