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彭水诡事:情人节的禁忌之约

民国十六年,公元 1927 年,渝东南的彭水县城,正被一场春雨的薄纱轻轻笼罩。在这湿漉漉的街巷里,人们的生活被时代的洪流微微搅动,却依旧保留着古老小镇的宁静与神秘。

张树成,一位年轻的教书先生,刚从省立师范学堂毕业不久,便来到了彭水这所新办的学校任职。他身形清瘦,却透着一股文人的儒雅气质。那修长的身形仿佛被岁月雕琢过,每一步都带着书生气息。眼神中透着读书人的温和与坚定,总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总是穿着一袭洗得有些发白的长衫,衣角随风轻轻摆动,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手中常握着一本线装书,书页泛黄,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在这山城的小巷中穿梭。

这一年的情人节,在西方文化的悄然渗透下,也在彭水这座小城泛起了一丝涟漪。年轻的恋人们开始学着城里人的样子,互赠信物,相约出游。张树成心中也藏着一份甜蜜的期待,他与好友之妹、活泼可爱的秀禾早已暗生情愫。

秀禾是个灵动可爱的姑娘,她的眼眸如同春日的清泉,清澈而明亮。笑起来时,脸上会浮现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如同盛开的花朵般迷人。那一头乌黑的秀发总是梳成两条整齐的辫子,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晃动,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张树成与秀禾在庭院中偶然相遇。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映出两人羞涩而又甜蜜的笑容。那一刻,他们的目光交汇,心中的情愫如同一颗种子,在这温柔的月光下开始生根发芽。从那以后,他们常常在溪边漫步,在林间嬉戏,感情日益深厚。

终于,在这个特别的情人节,他们相约在今晚的乌江边共度良宵。

夜幕如墨,张树成怀揣着精心准备的一支钢笔,那是他省吃俭用许久才买下的礼物。钢笔的笔身闪烁着银色的光芒,仿佛承载着他对秀禾深深的爱意。他满心欢喜地朝着约定的江边走去,脚下的石板路被雨水打湿,发出细微的声响。雨滴轻轻敲打着油纸伞,发出清脆的声响,为这浪漫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

当他来到江边,却不见秀禾的身影。张树成心中虽有些疑惑,但仍耐心等待,目光不时望向远处的街巷,期待着秀禾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就在这时,一阵轻柔的歌声随风飘来,歌声悠扬婉转,带着几分哀怨,却又有着说不出的动人。那歌声仿佛来自遥远的天际,又像是从心底深处传来,轻轻地触动着张树成的心弦。

张树成不由自主地顺着歌声的方向走去,只见江边的一棵老树下,站着一位身着月白色旗袍的女子。她身姿婀娜,那纤细的腰肢仿佛能被一只手轻轻握住。一头乌黑的长发如瀑布般垂落在背后,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宛如黑色的绸缎在月光下闪耀。手中拿着一把绘着桃花的油纸伞,在朦胧的雨雾中宛如仙子下凡。

张树成走上前去,礼貌地问道:“姑娘,这么晚了,你为何在此独自唱歌?可曾见过一位身着粉衣,梳着双髻的姑娘?”他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好奇和关切。

女子缓缓转过身来,露出一张绝美的面容,肌肤胜雪,那细腻的质感仿佛是上等的瓷器。双眸犹如一汪清泉,清澈而深邃,却又透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仿佛隐藏着无数的心事。她轻声说道:“先生,我在此等候一位故人,已经等了许久许久。至于您说的那位姑娘,我并未见到。”她的声音如同夜莺的歌声,清脆而动人,却又带着一丝哀愁。

张树成心中有些失望,但又被眼前女子的气质所吸引,忍不住与她攀谈起来。女子说话间,眼神中流露出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让张树成不禁想起了自己与秀禾的感情。她讲述着曾经与爱人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回忆如今却成为了心中无法磨灭的伤痛。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张树成突然想起秀禾还在等他,心中一惊,连忙向女子告辞。女子微微一笑,那笑容如昙花一现,美丽却带着一丝凄凉,说道:“先生,有缘再会。”

张树成匆匆赶回约定的地点,却依旧不见秀禾的踪影。他的心中愈发不安,那原本期待的心情此刻已被焦虑和担忧所取代。他的目光在江边急切地搜索着,希望能看到秀禾的身影。然而,除了江水的流淌声和雨滴的滴答声,四周一片寂静。

张树成决定前往秀禾家中寻找。他的脚步匆匆,溅起一路的水花。当他来到秀禾家门前,却发现大门紧闭,一片死寂。那紧闭的大门仿佛一道无形的屏障,让他的心中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他用力敲门,许久才有人缓缓打开门,出来的是秀禾的哥哥,他的脸色苍白,神情悲痛,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树成,你来晚了。秀禾她……她今日傍晚突然昏迷不醒,大夫来看过,也束手无策。”秀禾的哥哥哽咽着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悲伤。

张树成如遭雷击,他的身体猛地一颤,手中的油纸伞差点滑落。他冲进屋内,只见秀禾静静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呼吸微弱。她的面容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仿佛一朵即将凋零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