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后李青才舒了口气,将他放在床铺后才蹲下身体捡起那个包袱。
犹豫了一番后,李青将其放在迟非晚的枕头边,自己则又继续开始编写教案。
当时间临近傍晚,床上的迟非晚才悠悠醒来。
只见他刚刚睁眼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神色慌张地找着什么东西,直到看到还在自己身边的包袱才松了口气。
接着他才注意到李青的身影,神色稍显复杂。
而李青则头也没回地说道:“醒啦?不好意思,今天有点忙,没给你准备晚饭。这样吧,你下去找掌柜的,让他给你烧几个好菜,就挂我账上。”
迟非晚深深地看了眼李青,接着便拿起自己的包袱下了床,轻轻地对李青说了声谢谢后,便直接离开了这里。
李青摇头失笑,口中喃喃自语:“真是个奇怪的孩子。”
剩下的三天时间很快度过,李青也在最后一天完成了全部教案的编写,如今李青的才算是彻底放下心来。
只要这场开学讲义能够顺利完成,那么自己接近刘秀,了解数十年前的详细情况便有了更大的把握。
这日,在摘星阁附近的交通已经是彻底瘫痪,到处都是闻讯前来的百姓。
不过他们其实也就是来看个热闹,真正来听李青讲学的那些士族早就已经在摘星阁当中了。
如今东汉初定不过数十载,各种文化、军事、商业都是百废待兴,而李青的开学讲义能够达到这种规模,背后也绝非是赵府的一家之力。
而是如今的洛阳城,乃至如今的东汉都急需一场文化上的复兴,来振奋天下士子、百姓的心。
再加上此次事件有传自战国时期赵国宗室的赵府背书,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卖赵府一个面子。
顺水推舟之下,李青的开学讲义已然彻底轰动整个洛阳城,甚至附近的几个大型城邑也有不少的士子慕名而来。
尽管李青没有丝毫名声,但是在这些复杂的因素下,是谁开学讲义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场讲义将能够进一步推动东汉的文化发展,点燃士子的进取之心。
李青瞧见这副场景,心中也有不小的吃惊,但还是从容不迫地走进摘星阁,周围的人都没有见过李青的模样,倒是也没引起什么轰动。
李青很快就来到了摘星阁的楼顶,往四周拥挤的街道望去,口中喃喃自语着:“这背后,或许还有刘秀的手笔。”
同时,李青也听到了背后一道熟悉的声音传来:“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