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天降祥瑞,万象更新

历时两年,汴梁都的内城修葺完毕,外城入驻近八成。

内城,又称大内禁城,王宫是国主处理政务、及居住的地方。

随着国主迁入,汴梁都成了南国的政治中心,内城是政治中枢。

南国的部衙、行省的派驻机构,居于外城。

城郊非郊野,诸世家、势力购地置业,作为自己的据点。

汴梁,新兴的汴梁,无论规模、气派,不输康都分毫。

十万禁卫,改称羽林军,隶属于煜氏嫡直的铁军,号称南国第一!

外城没有驻军,由刑部辖下巡检厅的巡捕司、侦缉司负责。

康都之变,五十万城防军的统帅竟被骁骑营摘走了人头,煜氏视为奇耻大辱,痛定思痛后,才对新都的防御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

未参战的百万私军及五十万城防军,是煜氏的私军、棺材本。

煜氏撤汰三分之一,重组百万禁军,分遣十座大营拱卫京师。

而被撤的五十万人,被派去镇守东都洛阳,以为羽翼。

奉调镇守汴梁都的雍城十镇大军,被分遣驻守各处要害城池。

汴梁都留守使卫城的驻地,是汴梁都的豫西城。

卫城是汴梁都留守使,而驻地非汴梁都,亦非古都洛阳,而是护卫东都洛阳的咽喉重镇豫西城,正对着七千里之外的河套走廊。

北狄人、牧氏、慕容氏,还有潜在的林氏,都是卫城的死敌!

国主没有食言,也没有搞阴谋诡计,汴梁都的前身是豫省,囊括了所有的城镇,甚至,包括偏远的旮旯角落、无人居住的荒野。

豫有一个别称,叫中原,其国,亦称中原之国。

东都洛阳,号称六朝古都。

远古人族崛起时,最先兴起的文明,是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古文明,豫地土地肥沃、境内全是平原,故成了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依偎着黄河,人族渐渐兴盛,厮杀在所难免。

无论谁发起了战争,或战争启于何处,当烈度达到一定程度,战火必燃进辽阔的豫地,甚至,是将征服豫地作为征伐的终极目的。

逐鹿中原,指豪强会猎于豫地,而鹿,专指豫地的统治权。

豫地非善地,乃四战之地,饱经战火蹂躏的大地,不再肥沃。

国主坐拥南国,舍富庶的江南、康都就豫地,岂非大不智?

煜米是国主,却非一言而决的寡人,凡重大的决策需煜氏高层商量,或征求诸仕绅世家的意见,基本达成一致后,才由国主颁布执行。

迁都汴梁非小事,是经过煜氏、及盟友反复推衍才得出的结论。

站在煜氏的角度,放弃康都、甚至是江南,是情理中的事。

江南泛指苏、浙、皖、赣、鲁五行省,鲁位于江北,与苏毗邻。

无数年前,南国两大行武世家经略、生根江南,成就不俗。

苏北平原一马平川,易攻难守,牧氏据槐荫城,自此,槐荫郡成了入侵者的坟场,槐荫城再未陷落过,管带营更成了军官的摇蓝;

千里吴江,唯褚山是漏洞,林氏建林岛堵之,南侵北军自此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