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噬灵微菌”在哪儿?【上】

从“吃拉之道”、“劳休之道”到“生死之道”,其实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期间还有相当多的具体环节或大道隐藏于其中,并需要加以探究。

杜布说,鹿透色曾猜测,吃喝拉撒、坐卧走飞、生老病死、聚散分合、喜怒哀乐悲恐惊等,都属于“道”。

现在杜布已经确认,那些猜测都是没错的。

前述的“吃拉之道”、“劳休之道”到“生死之道”已经部分地指明。

甚至聚散分合、喜怒哀乐悲恐惊等都隐含着“道”。

而这不难理解,却是枝叶繁复。

因为其中的核心,在于物群之以“类群相聚”的情形之关。

实际上,物群之所以为物群,就绝大部分的情形而言,乃是在于其“类群相聚”的特点。

而之所以需要“类群相聚”,是因为生命本身依赖于“吃拉之道”、“劳休之道”到“生死之道”。

——

因为凡是生命之初生,必然弱小。

而其成长,必然艰难。

而要克服这一艰难,让生命能绵延不息,那么就摄取或给予食物。

这样父辈与子辈之同时并存,就出现了。

当然,这种并非,于鸟兽虫鱼或是微菌命片并不相同。

在寄生或非寄生的情形下,微菌或命片必须快速地、大量地分裂繁殖,成片休眠、生长或繁殖,随着水、空气或寄生者的移动,而遍布天地之间,并由此实现“父母子女皆于我一体”之结果。

因此,微菌必须处于“类群相聚”之中。

否则它可能就变成罕见的、难以生存的、杜延残喘的或是最终灭绝的物群了。

——

对于虫类、鱼类、鸟类、兽类乃至相当部分的绿植而言,情形确实与微菌或有所差异。

因为部分绿植虽然没有雌雄之分,但大部分却是雌雄异体的。

然后,需要结合,才可以生育后辈。

像杜五花就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不能生育一个后代。

虽然母鸡没有公鸡也可以下蛋,但下的蛋却同样无法孵育,从而只能便宜那些摄食者。

而正因如此,所以才有了物群中的雄雌与代际之分。

——

代际之分必涉及育雏行为。

而育雏在虫类和绿植这俩类物群中都属于罕见的情形。

但它在鱼类(如鲸鱼、海豚)和鸟类中则为多见。

至于在兽类中,幼兽甚至有较长的哺乳和捕食等的“类群相聚”行为,否则这样的兽类必定无法传宗接代,从而实现类群的灭绝。

而与一般的兽类相比,人类在哺乳和养育等方面花费的时间更长。

此中情形,实是因为人类的生活要比兽类更依赖于后天的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