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半导体产业园,中微公司总部大楼。
正值凌晨,一场特殊的会议正在二十一楼的会议室召开。会议室的气氛有些紧张,威廉姆斯团队和中微的核心研发人员第一次正式碰面。
李一凡和尹志尧坐在主席台上,看着下面泾渭分明的两个团队。一边以威廉姆斯为首的十一人国际团队,另一边是中微刻蚀机研发团队的骨干成员。
“今天这个会议很重要。”李一凡开门见山,“从今天开始,中微将正式组建光刻机事业部,与现有的刻蚀机事业部一起发展。威廉姆斯博士担任光刻机事业部总经理,直接向董事会报告。”
“但我要强调的是,两个事业部并不是割裂的。”他环视全场,“光刻机和刻蚀机虽然是不同的设备,但在核心技术上是有共通之处的。我希望两个团队能够紧密合作,实现技术共享、优势互补。”
威廉姆斯站起身来,用流利的中文说道:“非常感谢中微给我们这个机会。在加入之前,我们就深入研究中微的技术积累。必须承认,你们在精密机械控制、稀疏技术等领域的创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了一份技术方案:“这是我们的初步规划。光刻机的核心在于光学系统、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完美配合。中微在后两个领域已经有很深的积累,这让我们在光学系统的创新上多了信心。”
对面的梁宗杰,中微刻蚀机研发的总工程师皱了皱眉:“威廉姆斯博士,我很认可您的观点。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精密控制技术是针对刻蚀工艺开发的,用在光刻机上是否需要重新设计?”
“好问题。”威廉姆斯眼睛一亮,“这正是我们要重点合作的地方。刻蚀机和光刻机在纳米级精密控制上的需求是相通的。比如梯度的稳定性控制、机械臂的精准定位等,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共享。”
他调出了另一张图表:“我们的设想是这样的:在现有的精密控制平台基础上,开发一套更通用的光刻系统架构。这套架构不仅能满足刻机的需求,还能为光刻机的开发提供支持。”
杨思涵认真看着图表,很快点头:“这个思路。不过实现起来难度不小。光刻机对精度的要求比刻蚀机还要高一个数量级。”
“正因如此,我们才选择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威廉姆斯说,“传统光刻机主要依赖波长的种群来精度提升,从深线到极线。但这条路越走越难,成本也越来越高。”
“我们的光学方案是,通过创新的系统设计和静态曝光技术,在保持现有光源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优势。这样不仅能降低技术开销,还能大幅降低成本。”
听到这里,杨思涵眼前一亮。“这与中微在刻蚀机领域的创新思路不谋而合。当年他们也通过新型改进技术,注意到了美国传统刻蚀机的技术路线,最终实现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