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的官员不得不去集市上将这些实物卖掉换成钱或者禄米,有的?年份?甚至还出现了拖欠俸禄的现象。
又回到了永乐时期的样子。
对比宋元两朝,明朝的俸禄不仅规定的低,到手的更低。
明史专家黄仁宇教授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指出,当时明朝官员所得到的实际收入,仅仅相当于其名义俸禄的4%左右。
难怪《明史》中会发出“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这样的感叹。
所以,周忱提议的涨俸禄一两成,也只把官员们拿到手的俸禄涨一两成。
因为要收全部田赋和商税,没有官员们的支持是不行的。
只有涨了官员们的俸禄,他们才会同意并出力。
朱瞻墡在位期间,官员俸禄与朱祁镇在位期间是一样的,并没有任何改变。
所以,到了朱祁钰这里,官员俸禄还是米+宝钞,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陛下,若果宝钞全部换成银两,会增加数倍支出,朝廷的其他开支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是臣没有说清楚,请陛下责罚。
臣建议的涨俸是希望提高发米的比例,比如五品以上官员的本色从两成涨到三成或四成,六品以下官员的本色涨到四成或五成。
折色部分,臣觉得暂时不宜换成银两。
光就臣的这些建议,朝廷每年的官吏俸禄开支就要增加一倍。
但所有官吏都会对陛下感恩戴德。
征收田赋和商税的阻力也会小很多。”
周忱不敢把步子迈得太大,朝廷的税收没有翻倍之前,他不敢说把折色全部换成银两。
虽然折色部分并不是完全发宝钞。
“朕既然要变革,就不能苦了大明的官吏们,太祖定下的俸禄朕一时半会无法提高。
只能逐步提高官员们实际到手的俸禄。
你把折色部分全部换成银两,看看需要多少银子。每年都有新增官吏,在此基础上额外增加一两成,把这个数字算出来给朕。
另外再把俸禄全部换成银两的情况下需要多少银子也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