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燕王的筹谋需要争分夺秒,消息的传递同样需要争分夺秒。
虽然吕良用自己的死将北京是一片险地的消息散播出去,让太子妃万万不可来到北京,但是他死了的尸体被挂在城头,顶多是有人将信息当做饭后的闲谈,传出扩散的速度甚是缓慢。
但是燕王贾传圣旨的速度便很快,圣旨一放出就代表无可更改,而其他的人并不知道圣旨的真假,燕王凭此便可以瞒天过海。
太子妃虽然接到了皇上的圣旨,但是她事关重大,只能只身前往抗旨不尊的罪名落下来,没有人能够承担。
出于对危险的敏锐察觉,他总觉得这是圈套,但是明晃晃的,甚至摆在面前,由不得他不去,因此太子妃便来和太后商议,到底去还是不去?
“母后,你看这圣旨,我们应该如何应答?是否需要遵旨前往北京?”
“你既然来问我,肯定是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我觉得我们不能去,只要我们不动,不管怎么样都是处于安全的地位,顶多是现在太孙无法继位,我认为应该由您书写,再加上父王给我的印玺,将消息传到北方之后,由父王领兵入关,进京勤王。”
“只要东北军入关,那么我们便可以高枕无忧了,父王是绝对不会害我们的,甚至还会直接将燕王斩杀为皇上报仇,皇上如今身陷囹圄发出来的圣旨,到底是不是他所写都未必可知?”
“如果皇上的圣旨是燕王假传的,那么我们去了北京,可就再也回不来了,到时候深陷敌手汉王也投鼠忌器难以支援,那时候才是万劫不复。”朱毓秀说。
“你说的很有道理,如今燕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他现在唯一惧怕的便是东北的汉,还有西北的秦王,但是他并不惧怕朝廷,虽然朝廷南方也屯有大军,但是领兵之将已经在之前的爆炸中死伤殆尽了,一群群龙无首的士兵不足为虑。”
“如今,我们要做的便是等待汉王入关。”
“但是皇上的圣旨,我们不能明目张胆的抵抗,否则燕王便有了发难的缘由,到时候搞一个后宫把持朝政的罪名,你我都接不下这个帽子,我们便处于了舆论的弱势。”
“现在的太孙,不过是两三岁的年纪,正是多病多灾的时候,我们可以以太孙生病为缘由,一直拖着时间,让您的懿旨赶快出关,虽然说太祖高皇帝立有规矩,说没有皇上的诏令,汉王不能随意的调动军队离开驻地,但如今事急从权也只能如此了。”
原本负责宣旨的官员已经交代了下去,准备收拾行囊,让太孙北上,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太孙就生病了,而且不许见外人。
这让负责宣旨的官员很是为难,他总不能罔顾太孙的身体,并强行的让他这个孩子给上,太孙毕竟是储君,他总不能以臣子的身份冒犯君上吧。
几日之后,燕王得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他马上明白了,这是太子妃使出的缓兵之计,当即就发动全国的锦衣卫进行了舆论战,正中太子妃的下怀。
无非就是说太子妃想要垂帘听政,甚至是想要谋朝篡位,反正流言长腿肆意横飞,越传越离谱,甚至有人说起了太子妃的身世,牵扯出了汉王的身世,汉王根本就不是太祖高皇帝的亲儿子,本身就没有天家血脉,这就是为了想要成为真正的皇帝肆意发动的政变,从而控制太孙,在燕王的刻意放纵之下,皇上重伤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在阳光下的指点之下,燕王办事十分的果断,既然不能快速的控制住太孙,那么便取乱之道,直接让天下大乱。各地官员自身难保,甚至是激起野心之人,隔岸观火。
天下大势越乱,对于他来说,越容易浑水摸鱼。如果大明王朝是一个铁板,以他一人自然难以撼动,但如果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各地灾祸叛乱,自己盗匪横行,使得原本安宁的大明境内乱象横生,或许他才有可能收拾残局,或获得足够的利益。
一个小小的王爷显然已经难以满足他,如果不能成为皇帝,再怎么样也得凭借着京城中的三万兵马为自己搏一个进退可守之地。
大胜改天换日败退也要有裂国独立的退路,在这些锦衣卫的刻意引导之下,制造白色恐怖散播流言,引导舆论,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虽然说有太子妃暗卫的镇压,但是效果无异于杯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