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被顶替的名额

“儿臣半信半疑,因此,借助身份的便利,调查了一下被录取的考生试卷,果然发现了他的那份卷子,他所说的和卷子上的内容一模一样。”

“原本以为他会录取,但放榜之时并没有他的名字,现在有两种怀疑,第一种是抄名字的人漏抄或者抄错,第二种情况下,便是有人舞弊,顶替了他的名字。”

“韩立之前是白莲教的人,这些年一直低调做人做事,没有什么名气,所以极有可能有人以为他是一个毫无背景的考生,才敢这么对他。”

“原来是他,没想到啊,他居然还能考上进士。”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能发现一个肯定还有其他的隐藏其中,我觉得我们应该彻查这次科举,将所有的成绩先留下,进行卷子的重新审阅,看看有没有人作弊。”

“如果科举舞弊一直存在,选取的名额被人操纵,怎么还有半分的公平可言,而且科举的本质是为皇上为太子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之人,却成了那些人结党门生之所在,这不是动摇我大明统治的动根基吗?”

朱元璋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科举制度是隋朝的时候产生的,当时门阀士族掌握着天下所有的资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朝堂之上全都是这些门阀的人,他们把控朝政和皇权进行对抗。

皇室一族久而久之,便会被这些门阀裹挟架空,从而使得大权旁落。

因此,皇上出台了科举取士的办法,通过考试收揽天下有才能的人提拔这些人成为皇上的门生,从而对抗门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却有相对的公平,而科举制就是保证这相对公平的一种办法。

科举舞弊往小里说是违反了公平,堵死了普通学子上升得通道,往大里说就是想要把控朝廷官员,结党营私。

朝堂上是有门生的说法的,门生和老师之间的利益和感情有着极深的牵绊,老师会优先提拔门生,门生也会辅佐老师,从而出现结党攀附。

科举本意上是为皇上选门生的,大臣自然也不会这样希望,因此就会有的考生提前拜老师,老师看中这个人的才能,便会从中运作,帮他成为进士,这样的情况便是门神这个人也会忠于这个帮他成为进士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师帮学生进步,学生帮老师巩固地位。

祁同伟学生和高育良老师就是这样的关系。

但是这其中运作的手段就要细说,大多都不合法。

比如说打一个招呼,在两份卷子相同或相差不大的情况之下,主观判断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有某个能力出众的老师提前打好招呼,这个学生便会被录取。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办法便是透题,将试题的内容用隐晦的办法透露出去,如果提前知道要考的是什么,便可以提前准备,这样在考试中便会占据极大的优势,最重要的是有人提点。

美其名曰金牌讲师押题,几乎必中。

这种内部一手资料的含金量,就不用多提了,但这也是朝廷严令禁止的。

“老五,你说的对,这是朝廷开的科举,可不是那些违法乱纪之人的后花园,必须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害怕和惩罚。”

“从现在开始,将参与阅卷和监考的所有人全部缉拿在文华殿,同时,将所有上榜的考生也全部留住,不要让他们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