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田地的庄稼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展现出惊人的生长势头。稻穗饱满,叶片浓绿,微风吹过,田间泛起层层涟漪。这一幕宛若仙境般的景象彻底改变了村民的态度。
“这稻穗比往年壮得多,怕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感叹着,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陛下当真是神人啊!”另一个中年农夫忍不住跪倒在地,“咱这一亩地的收成都赶上往年三亩了!”
崇祯站在田间,面色平静,心中却暗自松了一口气。这一切不仅归功于神农术的精确感知,更离不开他在现代所掌握的农业知识。
“轮作的概念你们明白了吗?”崇祯站在田埂上,对聚集的农民说道。
村长捋着胡须,挠头问:“陛下,您说的是轮着种不同的庄稼?那有啥好处呢?”
“轮作可以让土地休养生息。比如,稻谷之后可以种豆类,豆类的根能把养分补充回土壤,下一季再种稻谷时,收成会更好。”崇祯耐心解释,拿出一张绘制简略的田地轮作图递给村长。崇祯站在田间,指着一块刚刚翻耕的试点田地,环视着围在身旁的农民们,语气平和而坚定。
“轮作,不是简单地换一块田种,而是有规律地安排不同的作物在同一块地里轮流种植。”他用手中的木棍在地面画了一张简易的田地分布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土地恢复生机,并且提高每年的产量。”
一旁的村长挠了挠头:“陛下,这咱还是第一次听说。不都说好田要一直种稻子,才不浪费地力吗?”
“这是误区。”崇祯微微一笑,指着图中标记的区域说:“稻谷需要大量的氮,而土地中的氮含量是有限的。每一季种稻谷,就会把氮耗尽。如果只种稻谷,地力会越来越差,最终变成荒地。”
“那种别的能补氮?”一位农民凑近问道。
“没错。”崇祯点点头,用棍子在图上的稻田旁画了一片豆田,“比如大豆,它的根系能固定空气中的氮,把养分留在土里。如果一季种稻谷,下一季换成豆类,地力就能逐步恢复。”
农民们低声议论,眼神中渐渐露出几分恍然。崇祯继续说道:“除了大豆,还有其他适合作物。比如,麦子能让土地的酸碱度更均衡;红薯则适合旱地,能让土壤更松软。”
他用棍子点着地上的土,逐一解释:“这一季种稻谷,下一季种大豆,之后可以种麦子。这样的轮作,不仅能保住地力,还能让每年的收成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