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抬起头,目光如冰。他感知到王承恩的不安,于是语气缓和了一些:“承恩,你认为玄卫的情报可靠吗?”
王承恩低头道:“玄卫一向谨慎,从未递交过虚假情报。奴才以为,此事非同小可,应立即处理。”
崇祯点了点头,一直催动着心镜术,感知王承恩的情绪波动。他注意到王承恩的忠诚中夹杂着深深的担忧,但并无隐瞒或别有用心。暗息点头:总算还有一个可靠的。
“此事,朕自有决断。”崇祯合上密信,站起身,来回踱步片刻后冷声说道,“传令玄卫,今晚起,全员戒备。可疑人物名单内的内侍,立即监控,朕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见过什么人,说过什么话,连吃过什么菜,都要记得一清二楚。”
“奴才领旨!”王承恩匆匆退下,语气中多了一丝释然。
当夜,养心殿内的烛火亮了一整夜。崇祯将密信反复研究,又在玄天策的辅助下推演了几种可能的局势:
【模拟一】:立刻拘捕三名嫌疑人。结果:敌人计划暴露后全面潜伏,短时间难以再找到突破口,宫廷内仍充满隐患。
【模拟二】:让嫌疑人继续行动,但严密监视,设伏抓捕。结果:行动可能成功拦截刺杀,掌握敌人部分线索,但风险较高。
【模拟三】:诱使嫌疑人传递虚假情报,逐步钓出幕后主使。结果:需要较长时间,敌人可能警觉,风险较低但效果不够直接。
经过一番权衡,崇祯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径,最具风险的策略——让嫌疑人继续行动,但全程严密监视,并在关键节点设伏,以一场实际行动来彻底揭开隐藏在宫廷中的毒瘤。这不仅是为了阻止刺杀,更是为了掌握背后更大的阴谋网络。他需要一场实质性的胜利来震慑暗中的敌人,同时为后续的清剿行动铺平道路。
崇祯提笔,写下第二道密旨,唤来玄卫首领王安。他的命令言简意赅,却含着致命的精准:
严密监控名单人员:确保三名嫌疑人一举一动都在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