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京城,风雪渐歇,空气中透着一股寒冷的肃杀。就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一场波澜暗涌的交锋悄然来临。
一支马队自北而来,披着后金的旗帜。为首的,是皇太极特使穆图喇,一名通晓汉文化且善于辞令的后金使者。他一身黑色貂裘,面容沉稳而冷漠,眼神中透着一股令人难以忽视的压迫感。
京师的百姓见后金使者大摇大摆地进入城门,议论纷纷:
“这些蛮夷怎敢如此张扬?还敢提和谈?”
“朝廷接见他们,莫不是要妥协了?”
街头巷尾弥漫着不安的气息,而皇城内的金銮殿上,更是风暴将起。
翌日朝会,穆图喇身着后金传统服饰,腰间系着装饰精美的玉佩,步入大殿。他神态自若,手持和谈书,站在群臣面前,目光扫过在场的文武百官,最后落在高高在上的崇祯身上。
“明朝天子,吾主皇太极对明廷怀有敬仰之意,特命我前来递交和谈条件,以示两国休兵息战之诚意。”
穆图喇的汉语极为流利,语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
礼部尚书钱怀德接过和谈书,双手奉上给崇祯。崇祯微微皱眉,接过后展开细看。文书上,后金提出的条件包括:
一. 明朝割让辽东三城。
二. 每年向后金进贡白银百万两、粮食十万石。
三. 承认后金为“北朝”,互不侵犯。
穆图喇见崇祯看完文书,微微一笑,语气不疾不徐:
“陛下,我主的条件十分合理。若贵朝答应,不但可以休养生息,还可避免百姓受战火之苦。”
此话一出,朝堂瞬间炸开锅。
梁敬率先站出,拱手道:
“陛下,后金使节此言未必没有道理。辽东一战耗资甚巨,若能议和,可保朝廷稳定,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钱怀德紧随其后,躬身说道:
“陛下,此次和谈,虽有割地赔款之辱,但若换得数十年的安宁,也是大明百姓之福。”
然而,叶知秋立刻出列,厉声反驳:
“荒谬!割地赔款,岂能保得安宁?此乃变相助敌!后金得粮得银,必定兵强马壮,到时卷土重来,我朝又当如何应对?”
兵部右侍郎陈鸿业也站出,慷慨激昂:
“陛下,辽东虽战事艰难,但袁崇焕用火器克敌,已初见成效。若此时退让,必削军心士气,朝廷威严何在?”
朝堂上,支持议和与反对议和的声音此起彼伏,争执不下。
崇祯始终沉默,目光冷冷注视着群臣的争论。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低沉的“咚咚”声,让整个大殿的气氛愈发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