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
刘隽帐下,灯火通明。沮授、田丰、荀彧、郭嘉、荀攸、徐庶谋士在左,关羽张飞等武将在右,众人神色自信,目光皆聚焦于主位之上的刘隽。
“主公,如今我军兵精将广,粮草充足,正是挥师中原,进而挺进长安的绝佳时机。”沮授率先打破沉默,他身形高大,面容坚毅,话语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荀彧微微点头,接着说道:“公与所言极是。中原乃天下腹心,长安更是形胜之地。若能据有此二处,进可攻退可守。”荀彧一向沉稳,此时也难掩眼中的激动。
众武将闻言神情激动,显然对战斗已经十分渴望了。
郭嘉把玩着手中的羽扇,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诸位所言有理,只是战机虽佳,却也不必急于一时。”他的目光如炬,看向刘隽,“主公心中,想必已有计较。”
刘隽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帐内烛火摇曳,光影在他脸上交错,让人看不清他的神情。良久,他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开口道:“我知诸位一片忠心,为汉室复兴着想。只是此刻,我却有另外一事迫在眉睫。”
此言一出,帐内一片安静。沮授微微皱眉,“不知是何事?”
刘隽目光望向帐外,似是透过夜幕,看到了更深远的地方。微微开口道,“想当年,高祖力挫强楚,横扫六合,海内归一,遂开大汉四百年基业 。
其间,虽有王莽篡汉,妄图改朝换代,然汉朝气数未尽,世祖以非凡之勇略,兴义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再续大汉荣光。
然今时今日,我大汉却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不知诸君以为,是何缘故致使我大汉陷入如此困局 ?”
众人面面相觑,短暂的沉默后,田丰上前一步,神色凝重,拱手说道:“主公,依臣之见,汉室衰败,首在外戚与宦官交替乱政。自桓灵以来,十常侍祸乱朝堂,卖官鬻爵,致使朝政乌烟瘴气,忠良之士被排挤打压,纲纪崩坏,天下离心。”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话语中满是对往昔乱象的愤懑。
关羽轻抚长须,朗声道:“田先生所言极是。除此之外,各地豪强兼并土地,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那些地方官吏又与豪强勾结,鱼肉乡里,使得民间怨声载道,起义频发,这也极大地动摇了汉室根基。”他丹凤眼微微眯起,眼神中透着对百姓疾苦的悲悯。
荀攸轻咳一声,缓缓说道:“军事上的颓势亦是重要原因。多年来,边疆战事不断,朝廷疲于应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内部又出现地方武装割据的局面,各诸侯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使得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日渐势微。”他条理清晰地分析着,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郭嘉摇着羽扇,嘴角依旧挂着那抹笑意,却多了几分犀利:“还有一点,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士子对朝廷的向心力已大不如前。人才的流失,使得朝廷无人可用,无法推行有效的改革和治理。”
刘隽听着众人的分析,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思索之色。片刻后,他站起身来,神色坚定地说道:“诸君所言,皆切中要害。汉室之衰,非一人一时之过,乃诸多弊病长期积累所致。然我等既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便要整顿内政,推行新政,抑制豪强,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同时,解决外患,内外皆平方可稳步向前,夫我大汉。”
众人听了刘隽的话,眼中充满火热,纷纷拱手高呼:“愿为主公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