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谢玿与宋益一同入宫,黄门前遇见几位同僚,见二人共乘一车,心中又惊又疑,面上却挂着得体的笑容,夸赞谢玿山高路远,功名迢迢。好一番寒暄下来,才相邀往里走。
谢玿笑了笑,朝宋益招了招手,宋益见状附耳过去,谢玿则与他耳语道:
“大人现下,当真是要与我共进退了。”
宋益愣了愣,随即低声回话:
“愿与家国共进退。”
谢玿看着他,拱手,郑重道:
“定不负所望。”
一旁几位大人一时摸不清二人说了什么,以致谢玿有此行为。而谢玿则朝他们都虚行了一礼,道:
“谢某还要去御书房面见圣上,便不与诸位同行,先行一步,告辞。”
大人们连忙回礼:
“相爷慢走。”
谢玿来到御书房拜见帝王,反馈情况。
然而座上的帝王似乎对边防提不起兴趣,神情恹恹,既无疑惑,也未肯定,倒是问起西域的神明,眼中都带上光彩,整个人又似活过来。
眼前的君王,已经五十有六,三十余载帝业,他也变了许多,不复当年。
谢玿失了汇报的心情,本想好要讨论的巨细被草草收尾,最后才提醒道:
“陛下,边防兹事体大,陛下不可怠慢。匈奴野心,不安一隅,《诗》云,‘靡室靡家,猃允之故’,若再战,受苦的还是百姓。”
帝却不甚在意,嗤道:
“十年前,妖后当道,那些胡人便拿不下我们。如今,我朝国力强盛,且又得上苍庇护,这个‘猃允’,只会输得一败涂地。”
谢玿垂着眸,一声不吭,帝等了一会,惊诧地看向他,问道:
“爱卿为何不言语?”
谢玿答道:
“自耽于梦境之人,无言可使其清醒。”
帝好一阵无语,半天才憋出一句:
“你现在倒是敢这般与朕说话了。”
谢玿就差明面上告诉他:
您在做梦了。
帝有些愤懑,自开平七年以来,国富兵强,迎来开国以来最为繁盛的盛世时候,如何要惧怕一个手下败将呢?难道谢玿当真如此不看好他吗?
帝吃了亏,总要在言语上讨回来,于是帝道:
“爱卿,前些日子付肴递了个折子,道是现行税法,损富捧贫,不利于社会安定,朕私心把这折子搁置了,想先听听爱卿的意思。”
谢玿听出帝这是在变相地威胁自己,倒也平静,就事论事道:
“臣以为,天下局势,贫多富少,扶贫则得众心,得众心则根基定,根基定则天下平。圣人有是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其众者,斟酌损益,臣认为此税法当行。”
“可是谢玿,”帝忽而笑了,“这天下的权势,恰好就掌握在那少数权贵手中,你我,便是其中之一。”
“先人有崇法者,道是治国三要,法、术、势,此君王治国平天下之义也。”
“国之法度,自有群吏修正;术之精妙,当为尔之谋臣;然而这势,非君王一人之所役,而众徒所共使。无非二者,一曰强,二曰豪。”
“损富捧贫,犹如高顶之上筑围墙,穷困而危弊。”
谢玿自然知道这一点,然而他并不完全赞成,而是道:
“治国之要,在邦在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臣幼时常读经典,对其中一句印象深刻,如今与陛下一品。”
“正是荀子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不知陛下有何感悟,臣见此却有万语千言。陛下当然可强强御下,然食民膏脂,当为民谋祉。”
“天子不怿,惟有以下御下,威吓震怖之效。倘若御下者不怿,下下一心,未必不可犯上。”
“谢玿!”
帝一拍桌子,带着点怒气道:
“你放肆!”
“你就非要和朕过不去,就你喜欢和朕顶嘴。”
这话里听着,倒还有些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