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细雨纷纷,雨脚湿漉漉,炎帝的麻袍被打湿一片,他凝望着寓“天圆地方”之意的圣火台上镌刻的一米见方的“炎”字,轻声说道:“原来是你,多谢了。”
炎帝恐自己原始先人的模样吓着时人,就伫立龙珠山,极目观望炎帝陵祭典。
神农大殿庑殿顶建构,配殿单檐歇山式,殿内供奉炎帝祀像。其后穿午门,可见炎帝陵碑,接着就是炎帝神农氏之墓,那里是这位人文初祖最终的归宿。当他重新化作文明的起点,淡然躺在那方坟冢中之时,历史毫不吝惜地吐出了厚重的叹息,叹息间喷洒而出的点点唾沫将断肠草数落成不知所谓的稚子,于是这株草也不例外地遭受了历代医学家横着的白眼。
殿前,人头攒动,观礼人员是各地前来寻根谒祖的炎黄子孙,有的甚至不远万里,远渡重洋而来,这些人的恭敬程度和跨省越市的本土子孙无异。当血脉被牵引着与千年文脉浑然一体时,他们放下了所有姿态,唯知静默,唯知肃穆,只想着蹀躞靠近,但又生怕惊扰了陵寝中安眠的伟岸身影,即便已经零落成泥。倏忽间,他们竟落入了“窘迫尴尬”的境地。
行祭人员着熨直的公服,项配黄巾,行至广场朝觐,各个神色肃然,全然不顾细雨润眼,他们只觉得细雨之下更显崇敬。锣鼓,角号齐鸣,祭典正式开幕。重头戏龙祭开始,三人布龙,火星龙,寓意民族的56节长龙,寓意五大洲华夏胄裔的5色龙,象征炎帝重八卦生太极的阴阳八卦龙以及现代竞技龙等舞龙形式齐齐露相,龙形蜿蜒,火星四溅,威仪八方。与此同时,蕴含着先民智慧结晶的二十四节令鼓同神农锣鼓,南北狮登场,演绎一出“龙狮朝圣”,勾画出华夏蓬勃向上的图腾。作为舞龙舞狮演员以及击鼓手,他们被授予了特权,允许通过这样的形式向炎帝陵传递生气。
炎帝瞧见三人布龙和火星龙,默然不语,他曾教部族民将稻草蓼叶扎成龙形飞舞,欢庆丰收,不曾想竟流传至今。至于阴阳八卦龙出现时,他不禁摸了摸麻袍宽袖中潜藏着的一副八卦阵列。
炎帝默然之际,九条由中草药扎成的药龙登上圣火台,以圣火台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开,龙嘴吐焱点燃圣火石顶端的炎帝圣火,以此告祭先祖。炎帝就在一旁观礼,可惜时人不可见。他不禁唏嘘,数千年后的人呐,已经将火运用如此。殊不知,这项仪式就是在纪念他普及火的运用,后人只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摸索新的玩法。不久后,九条龙退出圣火台。
下面是敬献供品,行祭人员端祭器呈上三牲,五谷,时鲜,中草药等供品,上飨炎帝。众人歌唱《祭炎帝》,鼓乐齐奏《大开门》,午门始开。行祭队伍依次由午门进入,至行礼亭谒陵,敬香作揖行礼。恰九时九分,细雨竟停,祭祀仪式开始。九通鼓,九响金,鸣炮奏乐。
声响在天际炸开,寰宇震烁,掀起层层排浪。
主祭人颂读祭文:“我等炎黄之后人,谨以虔诚之心,并具时鲜之奠,至祭于我祖炎帝之陵前......”此刻,天地万籁俱寂,仿佛万象为宾客,敬听东道主的祝酒词。而后,主祭人引炭火恭焚帛书,紧接着揭开镌刻《祭炎帝文》的石碑,是为文祭。最后再次鸣炮奏乐,礼成。那一刻,碧落云天架构出一道七色彩虹,引得观礼众人抬首颙望。于是在灼灼目光下,渐渐地,彩虹被一种数千年不灭的信仰所融,被凝聚而成的民族情感所化。
炎帝陵祭典结束,众人踱步退出炎帝陵,顿时阒寂无声。只有一位老人蹒跚而去,将碑林中1999年新立的一块镌刻“期盼祖国完全统一”的长方形石碑上面的时间调至今日。
炎帝片刻后收回目光,眼神深处潜藏着复杂的情绪,神鹰知道他很是欢喜。
炎帝低声慨叹:“若这祭典永世长存,这样的文明,这样的民族,该多些派头才是。”语毕,他嘴角微扬,微微一笑,乘神鹰御长风而去。
我凝视炎帝离去的背影,反复品味他最后一句话,知道他透过这细雨浸染的民俗祭典的残角,终于相信了我的话,于是我低声附和:“是啊,若这祭典永世长存,这样的文明,这样的民族,该多些派头才是。”我曾风闻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或可助力炎帝愿望实现。
他走了,重新回归远年上古,但他许多年后会再临这里,虽然肉身不再,但一定会魂兮归来,无须华表,也无须立庙,即可以始祖的精气神福荫这方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十四亿炎黄子孙沐浴清化。但前提是时人初心未磨,浇风未渐,不做数典忘祖的弃子,将这炎帝陵祭典当作精神瑰藏传续永远,方才不辜负始祖的殷切肯定和期许,这就有待时人接续了,并非我的功业。
我是文初石,是你的妻子听訞在你南下时送给你的礼物。炎帝陵祭典前夕,是我第二次见到你。
人文之初,人文之继,文明的肇始者呐,合君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