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只要我们命还在

在这次经历中,沈婉君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他。她的果敢和效率令人赞叹不已,这些品质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队长听后微微一笑,似乎连日来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婉君的确才华横溢,根本不需要我们过多指导,立刻就能胜任工作。只是我们这偏僻的小村庄,恐怕留不住这样的精英。”

副队长也表示赞同,真正的强者总是追求更广阔的天地,不会长久地留在乡间,只有像他们这样的人才会选择扎根于此。

王婶给队长端来一杯热腾腾的姜茶,队长喝完后说道:“人多了容易出问题,只要下面秩序井然,我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虽然有组长和副组长的存在,但鉴于他们的经验不足,仍需村干部介入以确保一切顺利进行。作为生产队妇女主任及村干部的王婶,在现场监督大家维持秩序,避免混乱发生。

当人们感到饥饿时,采取了一家一锅的方式轮流准备饭菜,共有三十口锅,分批操作可以迅速解决所有人的饮食问题,过程简洁高效。在非用餐时间,则烧制热水供村民饮用,帮助大家保持温暖,防止疾病的发生。

沈婉君朝家的方向走去,途中尽可能收集能够采摘的食物,以减少浪费。接近住所时,她发现小溪距离房屋仅剩数米之遥,即使今天洪水没有到来,明天也很可能无法幸免。

意识到情况紧急,沈婉君急忙下山。

此时,村里的积水已经蔓延到各家门前的空地上,幸好及时组织了疏散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到达队长家院子后,沈婉君迅速将拖拉机停放在酒店最大套间的客厅里,并前往“穿越商城”购买了一个大喇叭,录制好信息后,便手持喇叭出门。

“请注意!洪水即将来临,请大家立即向高地或城区撤离……”

从永安生产队一直喊话至镇子入口处,沈婉君步伐缓慢,来回多次,只为保证周边地区的居民都能听到警告。考虑到这一带只有她们生产队拥有拖拉机,如果她开着车播报消息,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因此选择了步行方式。

沈婉君最后一次返回村子时,发现洪水已淹至小腿。她急忙从另一条路向山上逃去,生怕自家门口的溪水已经泛滥,若前往岂不是自寻死路?

抵达半山腰时,沈婉君已是精疲力尽、喘息连连。她迅速躲入一家酒店内,在厨房里匆匆喝下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后,便直接进入房间休息,并设置了两小时后的闹钟。

闹钟响起,沈婉君立刻起身,未作任何整理。毕竟在山中度过了至少一两天,如果此时看起来过于整洁,难免会引起他人的怀疑。

离开酒店时,沈婉君背着两个用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背篓,手持一根竹竿出发了,这样可以确保背篓里的东西不会被雨水打湿。

从沈婉君驾驶拖拉机下山到最终到达山洞入口,总共用了三天时间。这期间雨势虽然没有加剧,但也没有减弱,整个降雨过程已经持续了一周之久。此时此刻,人们无心关注田间的作物,生存成为了首要任务。

当沈婉君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山洞口时,刚从下方上来的队长赶紧接过她的背篓,关心地询问:“婉君,你还好吗?”沈婉君点头表示还好,“拖拉机停在高处,应该没事,请队长放心。”

“婉君!”几位兄长见到她平安归来,纷纷迎上前去。其中一人接过她的物品,而另一位则搀扶着她走向他们家的位置。沈婉君随即从背篓中取出干净衣服换上,随后有人递给她一杯滚烫的姜茶暖身。

洞穴内,许多家庭都带着炕席和毯子,大家围坐在各自的区域,相互依靠取暖。沈南山让沈婉君躺在自己腿上休息,并为她盖上了毯子。极度疲惫之下,伴随着外面雨点敲击的声音,沈婉君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没有再受到噩梦的困扰,似乎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负责照看兔子、猪和牛的人们,都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些动物,确保它们不会打扰到大家的休息。当时,许多人都在休息,整个山洞内一片宁静。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大家轮流承担烹饪任务,一个家庭做完饭后,就会轮到下一个家庭接手,因此做饭的地方总是有人忙碌着。在用餐时,大家都很注意保持安静,尽量减少噪音。

在知青点里,男青年们彼此相邻而坐,女青年们也相互靠近。此时此刻,没有发生任何冲突,所有人都静静地坐着或是闭目养神。常万山不时地望向沈婉君所在的方向,但由于他们之间隔着一些人,有时视线会被阻挡。

这次特别要感谢沈婉君,幸亏她及时传递了信息,否则知青点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第二天早上,雨依旧没有停歇。大队长组织了几位强壮的年轻人一起外出勘查情况。当他们到达可以俯视整个区域的位置时,发现下面的村庄和农田已经被洪水淹没,很多房屋只剩下屋顶可见,有些甚至完全被水冲走。

当这些人回到山洞并告知其他人这一情况时,许多人开始悲痛哭泣。这时,沈婉君走到山洞口,敲响了铜锣让大家安静。“大家不要害怕,虽然房子毁了,但我们有能力重建更好的家园;即便粮食短缺,只要等到雨过天晴,我们还可以重新种植作物。只要人们团结一心,生活总会越来越好。”

“你说得倒是容易,现在已经是七月了,还能种什么作物呢?”一位老妇人流着眼泪反驳道。

“对啊!”随即一群人的声音附和起来。

这时,大队长再次敲响铜锣,“请大家安静听沈老师说,沈老师知识丰富,知道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