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重镇楼兰,沙漠边缘一座崭新的建筑巍然耸立。这就是丝路第一所明德分堂,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丝路学宫"。
清晨的阳光照耀着学宫的大门,各色人种的学子们陆续走进。有中原来的儒生,大食的商贾子弟,天竺的僧人,还有草原上的游牧者。
"看,这就是我说的'活的课堂'。"叶知秧对随行的官员说。她专程来此视察,为的是亲眼看看这个大胆尝试的成果。
正说着,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这是一天课程的开始,但不同于传统学堂的刻板,这里的课程安排颇为特别。
第一堂是语言课。教室里,来自各国的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教授母语。一个中原学子正在教大食商人的儿子认读汉字,而那个大食少年则用阿拉伯语教他记账。
"妙啊。"叶知秧赞许道,"这比单向灌输效果好得多。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老师。"
来到商学堂,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进行。话题是如何建立跨国商业信用体系。
"我们天竺有个传统,"一个天竺商人的儿子说,"用'行会'来维护商誉。每个商人都要加入行会,遵守共同的规矩。"
"大食也有类似制度,"另一个学生补充,"我们用'商帮'来约束成员行为。违规的商人会被开除,再难在商路上立足。"
"这些都值得借鉴。"一个中原学子总结道,"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跨国的商业联盟,用共同认可的规则来维护贸易秩序。"
叶知秧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这正是她期待的:让不同文明的智慧相互启发,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
工艺坊更是热闹。各国工匠带来的技艺在这里交汇,不断产生新的创造。一个令人惊喜的发明正在展示:由中原的水力技术、大食的机械原理和天竺的材料工艺结合而成的新式纺织机。
"这台机器的特别之处,"发明者解释道,"在于它能自动调节张力,适应不同的丝绸材质。这解决了跨国贸易中常见的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