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一盏盏油灯在乡间次第亮起。这不是普通的农家,而是遍布各地的"夜学堂"。白天劳作的农人、工匠、商贾,趁着夜色前来求学。
叶知秧站在一所夜学堂外,听着里面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明德堂推行全民教育的成果——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照亮每个人的明灯。
"先生。"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李宝春,当年的优秀学生,如今负责推广乡村教育。"您来得正好,今天有个特别的课。"
走进教室,叶知秧看到一个让人感动的场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农正在教授改良农技,而台下的听众既有年轻力壮的庄稼人,也有蓄着胡须的商贾。
"这是我们的'民智课'。"李宝春解释,"让有经验的人来分享智慧。今天老汉讲的是他摸索出的水稻种植方法,比官方推广的还要适合本地情况。"
叶知秧点头赞许。这正是她一直强调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智慧的互相启发。
课后,老农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个种地的,能在这里讲课,真是..."
"您的经验就是最好的学问。"叶知秧说,"这些年,您改良的种植方法帮多少人增产了?这不正是实学致用吗?"
正说着,又一堂特别的课开始了。这次是个年轻的商人在教授算学,但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活生生的实例。
"比如说开铺子,"他拿出算盘,"进货要算成本,卖货要算利润,还要预留流动资金。这些都是要精打细算的。"
台下的听众听得入神。一个小贩感慨:"早知道这些道理,我也不会赔那么多钱了。"
这时,林月笙也来了。他微服私访各地,就是要了解全民教育的实际效果。
"陛下,"一个识得他的老者上前,"自从办了夜学,我们村子真的不一样了。不只是认字算数,连思路都开阔了。"
确实,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李宝春取出一份统计:
- 农民学了农技,产量提高了;
- 工匠学了新法,手艺精进了;
- 商贾懂了算学,生意兴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