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民意行事,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皇帝圣德,尊重百姓意愿的表现。
可谓圆滑至极。
皇帝正对此事感到心力交瘁之际,一边是自己身为天子的颜面,一边是儿子的性命之忧,两边都是骑虎难下。
逢听此言,正如久旱逢霖,当即便借坡下驴,顺水推舟的应承下来。
如此,不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是民心所向。
魏帝也不愿意魏珩为了她真的出个什么好歹。
早在他雨夜跪在寝殿外不肯离去时,魏帝的态度就已有所松动。
如今正好借着贺文柏的这番话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再后面的事情,就看盛昭宁能否抓住这分生机罢。
一个“准”字,从太和殿的龙椅上传来。
当日,各方势力便陆续开始行动。
持反对声音的无非是一些死守礼制的守旧老臣,以都察院御史居多。
这些言官犟起来,当真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若惹急了,一头撞死在大殿上也不是不敢。
然而即便是整个都察院的声音,投在朝野上下,也只剩微弱的蚊鸣。
东宫的势力自是不必多说,全力游说各方。
而盛昭宁在大理寺时曾溯清旧案,洗冤无数,这些人包括沈同书在内,也自发的开始陈情上书,一封封递到了大理寺。
除此之外,最令人惊讶的,还有女学中以贺穗为首的无数学子。
女子在这世道,处处受限。
纵使满腹经纶,才学眼界皆不输于男儿,却也只能隐藏锋芒,困于后宅之中,无法施展。
恢复前朝女官制度的声音早有流传,却苦于没有契机。
此事一出,女学学子自是铆足了劲,不仅仅是为盛昭宁挣一条生路,也是为苦学多年的自己搏一条前程。
整个京城的风云浩浩荡荡闹了十数日,每日都有人围堵在大理寺门前长跪不起,朝野上下的声音几乎一边倒的拥护盛昭宁。
皇帝终于妥协。
民心如此,民意如此。
即使是皇帝,也不可违背。
一道政令从内阁颁下。
满国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