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舰炮

“现今我船上所载的炮,无非是佛郎机、虎蹲炮以及碗口铳、百子铳等,这些与陆营野战的无异,都是些近炮,打不准不说,远一些根本就打不着,便是连发贡炮都没有一门。”

“船借炮势、炮以船利,用船载这些近炮、小炮属实有些浪费了,各位知道我徐三是闽人,未来北地以前,就常听走海的人说红毛夷,巨舶载西洋大铜铳,重三千斤,大十余围,长至二丈许,药受数石,一发则天地晦冥,百川腾沸,蛰雷震烨,崩石摧山,十里之内,草木人畜无复有生全者。”

“听起来像是红夷大炮。”韩林点了点头,补充道。

明廷一贯重视火器,最早提出制造大炮的是万历天启朝时的兵部尚书黄克缵,在得到朝廷的应允以后,黄克缵遣其侄孙黄调焕从泉州府同安县招募了十四名工匠,到北京铸造吕宋铜炮。

共计制炮三十门,除爆裂的两门外,还剩二十八门,其中头炮重三千余斤、二炮两千余斤,后面还有三炮、四炮,重量逐降。

不过这批炮的质量奇差,几乎没发挥什么作用,随后时任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的徐光启,在编练新军时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中购买了四门铁制大炮。

不过徐光启被葡萄牙人给坑了,因为葡萄牙人并未掌握铁炮的制作技术,能造铁炮的是英国人和荷兰人,这四门炮,其实就是打捞的荷兰沉船上的舰炮,不过由于徐光启的举动有一些私人性质,因此很多人书参徐光启,明里暗里说其图谋不轨,导致徐光启被迫称病辞官,这一批大炮只能被留在了江西,随行的铸炮师回返澳门。

第二批西洋大炮则来自于英国人在广东阳江县触礁沉没的独角兽号商船,推官邓士亮见船沉没后,立即雇人打捞,得炮三十六门,其中二十二门铁炮和两门铜炮被运送到了京师,而这批炮,便是宁远之战时,宁远城头上大显神威红夷大炮,也就是被天启皇帝亲封的:“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炮。

时有人称其:“一炮糜烂数十里。”

这当然是瞎掰的,韩林多次往返锦州和宁远之间,曾观望过,按照他的估算这红夷大炮的射程数里乃至十里还是有的。

沉思了一番,韩林用手指扣动着椅背扶手说道:“四天前收到蔡先生自京中的来信,信言通过他的上下疏通,琉球已在庚子日初九入朝朝贡。”

金士麟讶然道:“琉球上下跑了两年,蔡先生去了一个月不到就将这件事办妥了?”

“是,蔡先生大才。”

韩林笑着赞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