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这个故事体现了孟母对孟子的诚信教育也展示了孟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
4.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这个故事揭示了孟子对当权者暴政的批判也展示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5.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笑百步同样道理。”这个故事用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梁惠王治国政策的虚伪性也展示了孟子对战争和民生问题的深刻洞察。
6. 一曝十寒
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着名辩士。在《告子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弈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总盼望有天鹅飞来以射鹅为乐。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后人将孟子所说“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后世纪念
1. 纪念设施
孟庙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据记载,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当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兖州任职期间,寻访到孟子墓于邹县城东北的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创建了孟庙。后来,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绂及乡人出资,将孟庙迁到了邹县城南。此后,经过金、元、明、清历代的拓展和维修,孟庙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孟庙占地2.4万平方米,南北呈长方形,前后共有五进院落。庙宇前有棂星门、亚圣庙石坊、泰山气象门等建筑。自第三进院落起,分为左、中、右三路,中路有承圣门、亚圣殿、寝殿等建筑;东路有启贤门、启圣殿、启圣寝殿;西路则有致敬门、致严堂、祧祖祠、焚帛池等。庙内保存有历代碑刻270余块,古树名木300余株,被誉为“古木参天绕古祠”“满地丰碑满壁诗”。
亚圣殿是孟庙的主体建筑,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着一块楷书贴金大字的匾额,上书“亚圣殿”。正中门额上还挂有一块“道阐尼山”的横匾。殿内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正面两柱挂着一副巨型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这副对联和门匾都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手书。此外,东侧神龛内还悬挂着雍正皇帝手书的“守先待后”金匾一块。
孟庙不仅是祭祀孟子的场所,也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基地。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学者、游客前来参观瞻仰,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和历史底蕴。
先师庙
“先师庙”也称“孟轲庙”,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的孟轲村。据传,孟子在游说各国期间,曾途经此地被大雨所阻。当时孟子声望颇高,一时间奔走相告,轰动全村。孟子见此地人民如此好施乐道,决定留下讲学数日。村民们为了纪念孟子,就在他讲学的地方建起了“先师庙”,并把村名改为孟轲以示纪念。
清嘉庆六年(1801年),开州(今濮阳)知州张极重修了孟轲庙,并将孟轲村改为大贤店。然而,在1958年,庙宇不幸被毁。1981年,村民们又恢复了孟轲村的村名,并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历经沧桑,但先师庙依然承载着人们对孟子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2. 纪念邮票
2000年11月1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名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邮票,共六枚。其中,第二枚邮票便是以古代思想家孟子为主题。这枚邮票面值80分,图案设计简洁而庄重,充分展现了孟子的学者风范和思想魅力。邮票的发行不仅进一步弘扬了孟子的思想和文化,也为集邮爱好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收藏品。
3. 追封追谥
孟子在世时虽然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身后却得到了历代帝王的追封追谥,地位逐渐上升。
宋朝
在宋朝时期,孟子开始受到官方的重视和尊崇。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被追封为“邹国公”。这是孟子首次获得官方的封谥,标志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得到了正式的认可。
元朝
到了元朝时期,孟子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邹国亚圣公”。这一封谥不仅提升了孟子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儒家学派中的核心地位。
明朝
明朝时期,孟子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孟子被正式奉为“亚圣”,并罢去了之前的公爵封号。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明朝对孟子的高度尊崇,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明朝时期的重要地位。此外,在明景泰二年(1451年),孟子嫡派后裔还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这一职位。
清朝及民国
进入清朝后,孟子的地位依然稳固。清朝历代帝王都对孟子表示了高度的尊崇和敬仰。到了民国时期,孟子的地位依然不减。民国3年(1914年),第73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庆棠被改封为奉祀官。民国24年(1935年),这一职位又改称亚圣奉祀官,继续由孟子后裔世袭担任。
这些追封追谥不仅体现了历代帝王对孟子的尊崇和敬仰,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4. 其他纪念方式
除了上述的纪念设施、纪念邮票和追封追谥外,后人还通过其他多种方式来纪念孟子。例如,在山东邹城孟府大堂檐下正中悬挂着一块“七篇贻矩”金匾。“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贻”是赠给的意思;“贻矩”则指《孟子》七篇给天下人为人处世的规矩。这块金匾不仅是对孟子思想的肯定和传承,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和激励。
此外,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孟子的思想和学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许多学者和教育家都致力于解读和传承孟子的思想精髓,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孟子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和影响跨越了千年时空依然熠熠生辉。后人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他、缅怀他、传承他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底蕴。这些纪念方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孟子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