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下大势

三国之谋伐 玩蛇怪 3716 字 1个月前

......

天下大势,左右走不开一个分分合合。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当今之天下,比之历史上的天下,一样的混乱,一样的错综复杂。

大汉十三州,俱被各路诸侯瓜分。

西凉是韩遂马腾以及陇右诸羌,并没有一个强权人物,有些像散乱的部落结构,韩遂马腾仅仅只是势力最大的两股而已。

然后就是司隶,司隶被平分,关中平原被董卓占据,洛阳盆地则被刘备占领,双方战局也是大汉最密集的地方,整个天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

南面益州刘焉,北面并州名义上是朱儁,只不过朱儁现在跑到关中河东郡来了而已。

江东荆州扬州交州,除了刘表袁术士燮这三个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外,现在的扬州刺史名字叫做陈温,下辖庐江、九江、会稽、吴郡、豫章、丹阳六郡之地。

只不过陈温水平不怎么样,这六郡基本都处于自治阶段,不太搭理他。如豫章太守孙坚在外打仗,九江太守边让向来比较狂妄,庐江太守陆康,也就是陆议的从祖,德高望重,同样不会听从小辈调遣。

所以现在江东的局面就是,荆州北部归了刘表,南部归了袁术。交州那鸟不拉屎的地方没人觊觎,归了士燮,扬州则相当混乱,到处都有山匪贼寇,各地太守自治,形势十分严峻。

相比于江东江南地区,江北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豫州经过黄巾之乱后,黄琬做豫州牧,治理得还算不错。

只是随着黄琬调走,新任豫州刺史孔伷病死,豫州目前并没有州牧刺史继任,处于空虚阶段。

而兖州、徐州、青州和冀州就不用多说,刘岱陶谦刘备王芬。

这四地的情况总得来说还算可以,这都要归功于刘备在青州干出来的业绩。

毕竟历史上兖州和徐州的黄巾是怎么来的?

是青州黄巾跑过来劫掠所致。

现在青州百万黄巾都被陈暮给收编了,曹操的基本盘都没有了,兖州跟徐州当地贼寇势力,自然也不会闹得太大,被刘岱与陶谦轻松搞定。

最后就是幽州。

历史上幽州形势很复杂,公孙瓒跟刘虞相互倾轧不说,还有外族势力参杂其中。

但如今形势很明朗,就是公孙瓒一家独大。

历史上外族势力造反,那是汉朝确实干得不地道,光白嫖不给钱,还让他们打白工,确实挺离谱的。

现在公孙瓒掏出大笔金银雇佣这些乌丸鲜卑胡骑来打仗,双方关系不错,自然也不会闹矛盾。

总结来说,如今的大汉一超一强多股势力的复杂局面。

一超就是青州集团,内部稳定,稳定产粮、产盐,比较富裕,兵粮足备,实力最为雄厚。

一强就是益州集团,占据地利,内部情况也还算可以,比其它势力强一些。

另外的就是刘表袁术刘岱陶谦这样的中等势力了,有兵有粮有地盘,只是不能和刘备刘焉比而已。

至于袁绍曹操孙坚他们,目前确实只能算是个小角色,兵不过一两万,地盘不过一郡之地,还没有发展壮大起来。

其实现在的局面对于刘备来说,还是相当不错。

上面的冀州是王芬,王芬脾气虽然不太好,一言不合就拔剑砍人,但也算是个正直的党人,不会轻易对青州动手。

左边的徐州是陶谦,陶谦是借了刘备兵马平定徐州,欠了刘备人情,为人也还不错,自然构不成威胁。

这二人只要你不去打他们,他们也不会主动挑事找你,而且他们还能帮你充当门户,抵御外敌。

如此等到群雄争霸开始的时候,青州集团可以安心发展,种田养兵,广积粮,高筑墙。

等到时机成熟,立即以雷霆之势出兵荡平天下,犁庭扫穴,王图霸业便成矣。

“嗯。”

明光殿内,陈暮执笔写下了最后一条计谋,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人物关系图以及针对策略,满意地点点头。

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待问题,果然就是这么爽。

结合历史与当前局势,再来分析天下大事,便是如此地清晰明朗,以至于可以说有些简单。

只要按照自己的计策,继续保持着现在的态势,那么夺取天下,便指日可待了。

陈暮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伸了个懒腰。

再看窗外,竟已是暮色。

原来不知不觉,天早已经暗淡了下来。

缓缓走出明光殿,三月的春风微冷,吹人神醒。

陈暮抬起头仰望夜空。

只见星垂四野,夜幕下点点璀璨繁星明亮,宛如这大争之世,对应着这一个个鲜活灿烂的历史人物,洒下浩瀚余晖照耀人间。

唯有皎洁的月光,映照下明亮的银河,垂落在了陈暮身上,像是舞台上的一束光,独独照亮了他的美。

陈暮望着照在他身上的月光,一时间愣在原地。

但片刻后,却又展颜微笑了起来。

呵。

就连老天爷,都已经明白谁才是最后的胜利之了吗?

群雄争霸,繁星满天,好一个大争之世。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好一个乱世江山。

可是,星星的那一点微末荧光,又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

历史的先驱者,又怎么能明白后来者的黯然神伤?

生命是无常的。

正如这贼老天莫名要将我带来这个乱世一样。

可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吗?

所以。

那就让我在这缤纷的乱世之中,创造出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地吧。

陈暮看着这漫天繁星,痴痴发呆。

不知何时。

他忽然有些想家了。

那天上,有一轮那么蓝的月亮。

满天的银河,把光辉静静照在了一名思乡的游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