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未作言语,显然他也持此观点。
“还是有其他办法的,你们谁愿意前往燕云,在王介甫那边待上两年?”赵立庆给了他们选择。
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前程似锦的机会,苏辙决定让哥哥去,抢先说道:“殿下,家父患病,臣留下照顾,让兄长去燕云。”
真不愧是千古第一扶哥魔,赵立庆心中暗自感叹:“子瞻,你愿意去吗?”
苏轼站起身行礼:“臣愿意前往燕云。”
“子由留在汴京,过阵子也会给你安排事务,先回去吧。”
“是,殿下,臣告退。”兄弟俩躬身行礼。
燕云今年迎来丰收之年,开始有粮商前来收粮运往汴京。
棉花的收成也颇为不错,或许是比去年早种了一个月的缘故。原本抱着尝试心态的百姓,如今皆喜笑颜开。四海贸易收购棉花,与种粮相比,多出了三成的收益。
赵立庆原本想用羊毛来发展纺织业,可从辽国运来的羊毛过短,数量也不足,根本无法形成一个产业。
如今有了棉花,虽然数量还不算大,没必要运至其他地方加工,燕云也无法建立作坊,没有闲人充当工人,便让老百姓把棉花领回家加工,之后再进行收购,这也能让百姓在农闲之时多一份收入。
于是,王安石又多了一项工作,即推广居家纺织业。不过在苏轼到来之后,他便将这项工作交给了苏轼。
嘉佑六年十月,在赵立庆的推动下,成立了一个新部门,乃是中书门下的下属部门,专门负责宣传工作,名为“编辑司”。每个月出版一张“大宋月报”。
苏辙、吕惠卿、梁焘、曾布、章衡、章惇,这些人均是嘉佑二年科举中的杰出人才,全部被调入“编辑司”。欧阳修担任这些编辑的首领,不过他只是挂个名,哪有时间去做编辑的事务,赵立庆也只是借助他文坛领袖的名声罢了。
还有个叫王韶的人被特意调到“虎卫军”,许多人都不明所以。赵立庆也是依据自己的记忆,将所能想到的这些能人全都召集到汴京,为日后做些准备。
苏轼担任了一阵子纺织业推广大使后,心中存有疑问,找到王安石。
“安抚使大人,属下觉得做这些事仿若商人之举,像是在为四海贸易做事,不知您作何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