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道石等人在此前的战争中便已经亲身见证过海汉军的实力,可以说是怀着对强者的仰慕之心踏上了这次的留学之旅,但至于自己能在海汉学到多少东西,今后能够成长到什么样的高度,他们心里其实是也是毫无头绪。不过福建明军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参考对象,考虑到成军年限、装备水平、作战经验等等条件,福建明军几乎就是对海汉军进行效仿的上限了。
与李溰的门外汉看热闹有所不同,安道石在刚才的演习过程中已经看得很明白,福建明军的实力的确远在本国军队之上。抛开装备水平不说,明军在演习中表现出来整齐划一的战术动作,队伍行进及后撤期间的战斗队形保持,就绝非目前的朝鲜军能够办到。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却至少体现出了一支部队的训练水平,而当这样一支部队踏上战场之后,这些战术细节就将会帮助他们发挥出更强的战斗力。
当然了,相较于这些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的方面,安道石其实还是更羡慕福建明军的先进武器装备。虽然都是由海汉提供的武器,但福建明军的装备在性能方面都要优于朝鲜军,由此所形成的战斗力差距就很难通过训练来弥补了。
这种差距的根源,说白了还是经济原因。以朝鲜目前的经济状况,很难像福建这样用真金白银硬生生地堆出一支强军,只能先学习一下福建明军的训练和管理经验,这样或许能在今后的建军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李溰听了许裕拙讲述的福建明军战斗经历,虽然不知道对方有多大的夸张成分,但想必也不敢拿海汉军来当开玩笑,更何况眼下在场的人里面还有海汉的官员。如果全部属实,那福建明军的实际战斗力的确不容小觑,至少从其之前在朝鲜战场上能够独力应付清军的表现来看,其战斗力的确不是吹出来的。
讲完军事,接下来自然是要说一说福建引以为傲的海上贸易,主讲者也由许裕拙换成了许心素的头号幕僚董烟云。
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三地都是极为繁荣的传统海贸港口,泉州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虽然在大明统治的两百年中因为海禁政策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福建沿海的对外贸易量仍是保持着大明第一。而许心素本就是海商出身,在他掌管福建海防之后,对于海贸更是大开方便之门,福建的航运业和造船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这短短数年间便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
而福建当下最大的贸易伙伴便是海汉,并且在越来越多的细节上与海汉的航运和贸易标准接轨,以此来为这种跨国贸易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比如在福建各大贸易港营业的海汉银行分号,共同议定的固定航线和船期,以及越来越多在航运中使用的标准尺寸集装箱等等,都是为了省去双边贸易中的各种麻烦。
董烟云坦承福建今时今日的局势,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本地发达的海贸。跨国贸易不但为福建当局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也让他们拥有了一支战斗力仅次于海汉军的强劲武装。
然后董烟云便谈及了福建与朝鲜的贸易关系,虽然两地之间隔着大海,而且航程足有三千里,但董烟云认为福建才是朝鲜对大明建立商贸航线的首选贸易港。
“世子应该也知道,山东、辽东都处于战后恢复期,而海汉在当地建立的港口多为军用,并不适合作为贸易港。至于江浙一带,虽有舟山定海港作为贸易集散地,但当地官府对跨国贸易的态度并不稳定,即便是有一些官员愿意配合,往往也只是为了个人私利而已,货物进出大明的渠道并不顺畅。而我们福建就不一样了,所有贸易港都听从许大人的指挥,不管是交易税还是装卸货物的费用,各地都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官府会对外国商人给予制度上的保护。”
李溰回想前一天参观漳州城外贸易区的经历,自己所看到的情况的确是如董烟云所说的这样,市场繁荣且井井有条,与定海港的情形竟然有七八分相似。不过福建作为贸易目的地是否真的就胜过了江浙,李溰觉得这还是有待考证,毕竟自己对两地的贸易状况仅仅只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了一下,并不清楚当地官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究竟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