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电子厂终于落成

……

一提到芯片,大家只以为中国被卡脖子的环节,是最后的光学,和蚀刻阶段,甚至是被日本掌握了几乎全部专利的光刻胶环节。

然而,想要得到芯片的第一步,却是经过提纯和直拉法,从“高温坩埚”加热的沙子中得到一根长长的硅棒,并且对这根硅棒进行研磨,抛光,和切割。

当然了,在几十年后,中国的新能源和光伏领域全面领跑世界的情况之下,这一环节确确实实算不得什么。

然而现在,就光是这第一步,就已经难住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高科技企业。

他们要不就是没有达到标准的纯净坩埚,生出的硅棒中有杂质,要不就是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持,不知道加热温度应该控制在多少为好。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足有百年老树粗细的硅棒上,切割出薄厚均匀,达到行业标准的硅片。

为什么顶级的光刻机,只能由尼康,佳能这样拥有雄厚科技实力的影像企业制造。

就是因为行业内,对于硅片和晶圆的平整,光滑程度,导电性等等……都有着近乎变态的严苛要求。

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得到硅片方法,是一个极其特别的方法,有些类似于三体中的古筝计划。

使用带有金刚石颗粒的钢丝线,对于硅棒进行切割,这样既可以确保得到光滑平整的硅片,又可以避免在切割的过程中,过分的浪费硅棒中的半导体材料。

得到硅片之后,重要的一环来了,硅片在被蚀刻上电路,切割成成型的半导体芯片,要使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

这种水,最好是没有一点杂质的蒸馏水。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确保硅片上所有的杂质全部被清除,从而提高芯片的良品率。

这也是晶圆厂明明没有什么大规模污染工作,却要浪费大量淡水的原因。

台岛每年即使在全岛人都缺水的时候,也依然会毫不犹豫的优先给台积电供水,就正是因为这个“冲洗”的环节。

相比于三十年后的芯片制造,这个时候的半导体行业确实可以用蛮荒来形容。

方明被小岛邀请进入了小岛光电的工厂中,参观芯片被制造出来的全流程,结果……这最后的蚀刻工艺,竟然是由工人手动完成的。

“怎么样,方先生,你们那里……有这样的技术吗?”